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张杰院士缅怀杨振宁:他践行了“制天命而用之”的理念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2025-10-19 17:07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先生不仅在学术上成就斐然,真正践行了‘制天命而用之’的理念,更为中国物理学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回顾了杨先生与中国物理学会的渊源。

 

他倡导发起成立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

 

张杰说,杨振宁先生是他深感敬佩的物理学家,他完美诠释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境界。中国著名学者胡适曾将这句话赠予年轻时的杨振宁,2003年,为庆祝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物理学报》创刊70周年,杨振宁亲自为该刊题写了这句话。“我相信,这句话是对杨振宁先生科学成就最贴切的概括。”


2003年,为庆祝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物理学报》创刊70周年,杨振宁为该刊题写“制天命而用之”。受访者供图


张杰表示,杨振宁与中国物理学会有着深厚渊源。1938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20岁的杨振宁作为大四本科生,参与了在西南联合大学举办的中国物理学会第十届年会。两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并于1945年远赴美国深造,自此开启了他毕生热爱的物理学探索之旅。

 

在美国期间,杨振宁始终关心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他积极推动中国物理学会与美国物理学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他的倡导与引领下,中国物理学会与日本物理学会、韩国物理学会于 1990年共同发起成立了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AAPPS)。杨振宁担任该联合会首任主席,并持续担任理事会成员直至1997年底。

 

为表彰杨振宁在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创立与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卓越贡献,联合会将“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奖”更名为“杨振宁奖”,旨在表彰亚太地区取得杰出成就且极具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如今,2025年度杨振宁奖的获奖名单即将公布。我相信,这些青年科学家在学术上的进步与成就,是对杨振宁先生毕生致力于物理学事业的奉献精神及其远见卓识的最佳致敬。”


张杰团队获得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杨振宁亲自颁奖。受访者供图


“他为年轻一代学者树立了典范”

 

张杰表示,自己有幸多次当面聆听杨振宁指导。2018年9月,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2018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我们的激光与强场物理团队荣获了当年唯一的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当时,96岁高龄的杨先生亲自上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我们团队所作的贡献,并亲手将奖项颁发给我。”张杰说,团队和杨振宁一同拍摄了合影,这份荣誉对他个人及团队全体成员而言,都足以铭记一生。


“他身上展现出的勇气、毅力与坚定信念,为我们年轻一代学者树立了典范。他的智慧、远见卓识及卓越贡献,将永远被我们铭记。”张杰说。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张彦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