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到底什么样的教育观,把孩子教成了“野人”|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徐秋颖
2025-10-16 20:36
毋庸置疑,无论什么教育方式,前提必须尊重儿童,且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10月15日,网民拍摄到的孩子画面。图/新京报我们视频报道截图


据新京报我们视频报道,10月15日,有网民反映在四川石棉县一高速路段看到一个家庭带着行为似犬的孩子,随即报警。16日,雅西高速交警表示,经核实系“正常家庭”,户籍属云南南涧县。


云南南涧县警方证实,孩童行为系父母独特教育方式所致,不存在虐待。南涧县民政局回应,该家庭采用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经调查均未发现生活贫困或虐待情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回归自然应兼顾社会性发展,通过自然参与和体验实现平衡教育。


从目前警方和民政部门的回应来看,已经排除了孩子被拐卖、家庭贫困以及虐待等情况。但“正常家庭”的初步结论,也更令人费解,到底什么样的教育观,把孩子教成了“野人”。


从网友发布的视频来看,孩子行为似犬、赤身裸体。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连过往路人都惊诧到报警。对于孩子异于常人的表现,父母以独特教育方式进行辩解,潜台词是“你们不懂”。


但不管什么教育方式,孩子吃饱穿暖是人基本的生存需求。父母作为监护人,必须予以保障。而且,如果孩子连正常的行走坐立都无法完成,还奢谈什么“教育”?


当然,似乎在孩子父母看来,这是在践行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自然教育”这一概念,最早由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提出,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其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要求教育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近年来,自然教育也在中国受到了广泛关注,涌现出许多类似的早教机构。父母受其影响,这也很正常。在现代文明社会,教育理念可以有分歧,教育方式也允许多样化,但前提必须是尊重儿童,且有利于其健康成长。赤身裸体、行为似犬,真的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吗?


或许,父母采用独特教育方式的初衷仍值得探讨,但这种所谓“超前”的回归自然教育理念,若只强调自然的原始状态,而忽视了孩子作为社会一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培养,无疑是走向了极端。


真正的自然教育,应该是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自然、融入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是将孩子变成与世隔绝、行为怪异的“野人”。


总之,孩子不是父母私人物品,不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撰稿 / 翛然(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李立军


相关推荐
穆旦: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文化
加沙的灾难有多深重?两年6.7万人死亡,200万人流离失所
国际
赵宏:法学这条正义之路有无数人跟你同行丨我和我的学科
文化
“空心病”提出者徐凯文: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就两点,既简单又很难
新京号
以“数字游民”之名的想象和创造|新京报中文学术文摘
文化
为蚂蚁绘制疆域地图,北师大王润玺:蚂蚁是打开昆虫世界的一扇窗
教育
马钊、赵宏对谈:关于弃夫潜逃的叙事,从未停止过
文化
那些涌向电影院的中年人,在陈佩斯的《戏台》中寻找自己
时事
什么是武校生?当教育遇上武术
文化
放弃985读“双非”:张雪峰的胜利? | 新京报评论
观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