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一等奖!北大教授用22年完成这件事
北京大学
2025-10-15 14:15
进入北京大学阅读更多内容

 

从1995年起笔

 

到2017年夏天完稿

 

22年间

 

陈平原在东奔西走中

 

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

 

寻访着泛黄且松脆的晚清画报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是晚清画报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于2024年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从北大图书馆出发

 

他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东京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地都留下了足迹

 

在找到的珍贵资料中

 

探索着在“西学东渐”步伐中的“左图右史”

 

以大文化史视角研究晚清中国

 

再现晚清画报的缤纷面目

 

 

陈平原教授

 

“左图右史”和“西学东渐”

 

中国传统典籍就有以图配文的惯例,即所谓“左图右史”,然而传统书籍往往遵循“图文分离”的规范,图像大多只是陪衬,要等到西学东渐的近代,新闻与美术结盟,晚清画报应运而生,才开创了“图配文”/“图中文”的新模式,图像方才蔚为大国。

 

“左图右史”和“西学东渐”,前者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后者是近代中国的特定产物。当晚清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这两个元素也在画报这一载体中产生了碰撞,迸发出极富意味的张力。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陈平原教授的《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是晚清画报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个专题研究,探讨传统中国的“左图右史”如何与“西学东渐”的图像叙事联盟,进而汇入以“启蒙”为标志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作者借助对图文关系的深入而细致的分析,着力探讨晚清画报在传播时事与新知方面的功能,以及其在新闻史、绘画史和文化史方面的意义。全书牵涉晚清至民初的画报一百二十种左右,重点论述其中三四十种,配以三百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晚清画报的缤纷面目。该书于2024年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与以往的晚清画报研究或关注图像本身、或仅将图像作为历史资料的做法不同,《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特别注重从图文之间关系的角度,阐发晚清画报的丰富内涵。陈平原教授长年从事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研究,这使得他不为单一的学科所限,能够从更开阔的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的视野中,探讨晚清画报的生产方式及背后蕴含的意义。

 

陈平原教授的晚清画报研究从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开始,一直到1913年的《真相画报》,将这30年间中国的画报做了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融入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十年东奔西走”

 

2018年版《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封底上的内容简介,第一句话就是“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这句话并非虚语。书中《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一章,最早撰写于1995年。自此之后至该书出版,陈平原教授刊行了十多种包含图像资料的书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使用照片,但只是配合演出,如《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广州出版社,1999);借用明清版刻,解读小说绣像,如《看图说书——小说绣像阅读札记》(北京:三联书店,2003);编选、整理并阐释石印的晚清画报,如《点石斋画报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及《图像晚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现代中国研究”的四重视野——大学·都市·图像·声音》,《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虽然很早就关注图文关系,但他用力最深也最有心得的还是晚清画报。他很早就认识到,《点石斋画报》对于今人直接触摸晚清,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乃是不可多得的宝库,因而不仅编选了《点石斋画报选》,还专门撰写长文,阐发这份画报的历史文化价值(即收入此书的《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点石斋画报〉研究》一文)。

 

 

《点石斋画报》,光绪十年(1884)创刊,光绪二十四年(1898)停刊

 

陈平原教授的视野没有被《点石斋画报》这份晚清最负盛名的画报所局限,而是由此进一步拓展,关注到众多同样雅俗共赏、兼具“娱乐”与“启蒙”意味的晚清画报,这些画报所涉及的宗教与世俗、商业与政治、文人与大众、图像与文字、知识与审美、新闻学与历史感、高调论述与低调启蒙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逐步厘清,深入辨析。

 

二十多年来,陈平原教授足迹遍布海内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日本东洋文库、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图书馆、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图书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地,寻访那些泛黄且松脆的晚清画报,收获颇丰。

 

 

书中插图:《星期画报·压榨机》

 

经过历年的积累和研讨,陈平原教授于2008年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收入五章专题研究,目标是“描述晚清画报之‘前世今生’,呈现其‘风情万种’,探究此‘五彩缤纷’背后蕴藏着的历史文化内涵”

 

香港三联版《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出版后,颇受学界好评。但陈平原教授并未马上出版简体版,而是在该书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修订和打磨,又经过十年时间,才于2018年在北京三联书店推出了新版《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篇幅从五章扩展到十章,理论上也有很大提升,将晚清画报研究乃至图像研究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香港三联书店2008年版

 

在陈平原教授看来,“晚清画报的以图像叙事为主要动力,以图文对峙为基本面貌,决定了其在整个晚清出版物中的定位,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有较多娱乐色彩的‘低调启蒙’”。晚清画报面向普通市民,态度温和平易,显得更加浅俗、平实和低调,更多体现中间立场,且突出可视性与趣味性。通过“低调启蒙”这一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学东渐社会语境下社会底层民众的知识转型。

 

这种“低调启蒙”不仅是晚清社会激烈剧变和新旧思想交错杂陈在文化领域的投影,更让我们看到,在近代中国知识更新与社会转型的大潮中,不同媒介是怎样发挥不同的功用,参与进西潮与东风鼓荡下的启蒙协奏中。

 

这样一种文化立场和表达姿态,对于身处“读图”乃至“读屏”时代的今人来说,也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

 

编辑 | 朱思颖

 

排版 | 王俊晔

 

责编 | 曹梦瑶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光明日报 | 黄琳院士:为机械系统装上大脑
新京号
16年前一通电话,他在北大有了新的身份
新京号
教学最高奖!祝贺9位北大老师
新京号
他们不是脆弱的一代:一位教授的三年调研,揭开休学少年的隐痛
时事
俞孔坚教授:愿您在为之热爱的地球上安息
新京号
向宇宙问路,杨振宁先生一路走好
新京号
“红楼沐雪,金声致远”——北大附中举办建校65周年主题活动日
新京号
北大博士毕业后,去新疆!
新京号
王尚文:无论人文还是语文,都为了抵抗各种形式的“异化”
文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出炉 追问增长的终极动力
财经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