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女子洗完澡发现窗外无人机悬停,小区内不能想飞就飞 | 快评
新京报 编辑 何睿
2025-10-11 15:27
需尽快明晰无人机使用的边界和飞行的“红线”。

▲无人机悬停在小区居民窗外。图/潮新闻视频截图


#女子洗完澡发现窗外无人机悬停#话题,上了热搜。


据潮新闻报道,浙江萧山居民王先生和女友入住某小区一年多,住7楼。9月30日下午3点多,女友在家中洗澡,刚走出浴室,突然发现窗外有一架悬空的无人机,正对着自家阳台。她第一反应是有人偷拍,赶紧联系物业排查,还让王先生报了警。


当晚8点多,萧山浦阳派出所联系他们,告知飞手已找到,查看了无人机拍摄的视频,没有发现确切证据,无法认定偷拍。


但此事,随即在业主群里炸开了锅,纷纷追问:这事归谁管?而且,据业主向记者反映,最近经常有无人机飞入小区,贴着楼道在空中盘旋。


无人机频频出现在小区里,会不会打扰居民生活?如有偷拍行为,会不会侵犯居民隐私?


无人飞行器正在进入百姓生活,与此同时,对其规范管理也成为新的课题。此次,#女子洗完澡发现窗外无人机悬停#成为热搜话题,也使得无人机的飞行管理问题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


此事中,在居民窗外盘旋的无人机,未必拍摄了当事人的隐私,但其引发担忧也在情理之中。警方找到飞手,虽因缺乏确切证据无法认定偷拍,但无人机逼近居民楼,即便未拍到特定隐私画面,也已对居民生活安宁造成一定侵扰。


无人机在居民小区真的可以想飞就飞、不受管束吗?不是的。在法律上,无人机不只是一个会飞的“玩具”,其属于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范畴,受到我国民法典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约束。


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真高120米以上空域及机场、公共基础设施等特定区域上方划设为管制空域,未经批准不得进入。


但在大多数城市,普通居民小区不属于管制空域,成为低空飞行的模糊地带。


不过,无人机在小区也绝非就可以想飞就飞。如果使用无人机侵入居民生活空间,偷拍他人隐私,则不仅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不得拍摄、窥视、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等。无人机使用者若存在偷窥、拍摄等行为,就已涉嫌侵犯居民隐私权,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更有一些地方小区物业自行推出了无人机管理规定。例如,山西运城市某小区物业就发出《关于小区无人机拍摄管理的通知》,规定了无人机飞行高度不得超过50米,且严禁飞越居民楼窗户、阳台等私人空间区域;因特殊需求需在小区内使用无人机的,需提前24小时到物业服务中心报备等。


虽然小区物业通知没有法律效力,也缺乏明确的执法依据和处置能力,但其对小区无人机的管理无疑仍具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同时,这也意味着,对无人机在居民区活动的管理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亟待解决。


以此而言,此次小区无人机事件成热搜,也是一次推动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契机。在此之前,相关城市和管理部门不妨因地制宜地尝试建立无人机智能管理平台,加强实名登记、飞行报备等制度,明确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飞行规范。


当然,无人机操控者也需强化行业共识和法律意识及安全意识,主动避免侵扰居民事件发生。


无人机本身并非洪水猛兽。明晰使用的边界和飞行的“红线”,无人机才能服务于生活,而不是侵扰安宁的隐患。如此,才能守护好居民的私密空间,还小区一片安宁。


撰稿/ 辛河(媒体人)

编辑/ 何睿

校对/ 刘军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