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动物科普专家追忆珍·古道尔:生活朴素,去年90岁访京自己拎包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薛珺 编辑 樊一婧
2025-10-02 17:26
“一年365天,她大概有300天在世界各地做演讲。”

当地时间10月1日,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在美国巡回演讲途中,因自然原因安然辞世,享年91岁。“今早我的手机一直响,没想到是这个消息。”国家动物博物馆首席科普专家孙忻心情沉重。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追忆珍·古道尔时,孙忻表示,这位著名动物行为学家的职业生涯后期一直在推动环境教育工作,“一年365天,她大概有300天在世界各地做演讲。”


孙忻和珍·古道尔的合影。孙忻供图


“她的故事激励我一直从事和动物相关工作”


孙忻从小喜欢野生动物,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珍·古道尔这位传奇人物。


珍·古道尔是在世界上拥有极高声誉的动物学家,她二十多岁时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为了研究黑猩猩,在那里度过了三十多年的野外生涯,后来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环境。“她的故事激励人心,我深受影响,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一直到现在都在从事和动物相关的工作。”


1998年,珍·古道尔来到北京做演讲,作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技处的工作人员,孙忻在现场聆听了演讲。“终于看到真人了!”他至今记得第一次看到偶像时的激动心情。


在很多次科普讲座时,孙忻都讲述过珍·古道尔的故事。1960年,珍·古道尔走进坦桑尼亚坦噶尼喀湖西岸冈比河畔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研究黑猩猩,此后将大半生献给了雨林中的黑猩猩。在那里,她和丈夫被黑猩猩看成“白皮肤的猿猴”。


今年5月份,他如愿来到坦桑尼亚冈比国家公园,来到了珍·古道尔工作和生活超过60年的研究基地。“看着她在坦噶尼喀湖边居住的房间,使用过的桌椅板凳、书籍和笔记资料,见到了她一生钟爱的卡萨克拉黑猩猩群中F家族、G家族成员,我的眼中浮现出了几十年前珍在这里工作的点点滴滴。”


“有一次,她坐飞机路过冈比自然保护区时,发现保护区的植被长势很好,但周围基本都被砍光了。她觉得自己倾尽心力保护小区域的黑猩猩还不够,应该让全球的人类关注周边的生态环境,而且她希望这些工作从孩子做起。”孙忻说,珍·古道尔职业生涯的前30年在热带雨林研究黑猩猩,此后,她开始从事环境教育工作。


1991年,她创立全球性的“根与芽”项目,旨在通过教育和实践,培养青少年对环境的关注和行动能力。1994年中国成立第一个“根与芽”小组,目前已发展到600多个。


2010年9月16日,首都图书馆,“珍的旅程——珍·古道尔博士冈比黑猩猩研究五十周年图片展”上,珍·古道尔博士为自己和黑猩猩的合影签名。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她几乎全年无休为“根与芽”奔波


孙忻说,30多年来,珍·古道尔在全球各地为“根与芽”项目奔波。“一年365天,她大概有300天在世界各地做演讲。”他说,演讲也是募集资金的过程,很多爱心人士会捐款,支持这一项目在全球各个地区小组的活动。“喊口号容易,但真正能把事情做起来并且有影响是非常困难的,珍·古道尔靠个人力量,不断宣讲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希望人类热爱和保护大自然。”


作为北京“根与芽”小组的顾问,孙忻有多次和珍·古道尔会面的机会。在他的印象中,珍·古道尔非常平和且不会受外界干扰。以往,她几乎每两年来一次北京,前几年,来访被新冠疫情中断。2024年底,她时隔5年、以90岁高龄再次来到北京。“当时挺轰动的,我的朋友圈里都是她到来的消息。”他感慨,老人的4天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在感叹她身体力行推动环境保护的同时,也确实很心疼她。


2010年9月16日,首都图书馆,“珍的旅程——珍·古道尔博士冈比黑猩猩研究五十周年图片展”上,珍·古道尔博士为自己和黑猩猩的合影签名。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当时的珍·古道尔状况很好,90岁的老人自己拿行李、拎包,没有需要他人的帮助,尽管在圈内属于偶像级的存在,但她并没有前呼后拥的助理团队,只有一位摄影师陪同。“这是她一贯的风格,生活非常朴素,让人特别敬佩。”


但谁也没想到,去年也是珍·古道尔最后一次到访北京。当地时间10月1日,珍·古道尔安然辞世,“这位为科学研究和环保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孙忻说。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穆祥桐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薛珺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逝者|最后的珍·古道尔:九十岁的火种和她的根与芽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