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华电,讲述电力科技自主创新故事
新京报 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2025-09-28 21:46
贴近专业知识的故事讲述、真情实感的一句句嘱托、令人振奋的科技创新经历……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的分享让这群未来的“电力人”“新能源研发者”深刻共鸣,并不时鼓掌。

风、水、阳光等清洁能源如何跨越千山万水成为电?在马路上奔跑的标注有“FCEV”的车辆与普通新能源汽车有何不同?9月28日,在有着“电力行业的黄埔军校”之称的华北电力大学(下称“华电”),来自新能源领域的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结合自身经历,为该校师生们讲述了中国电力科技自主创新的故事和如何为百姓生活中的“电”保驾护航。


这是由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专场之一。9月中旬至10月中旬,36名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组成的宣讲团,将走进21所高校,讲述科研报国初心,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9月28日,来自新能源领域的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华北电力大学分享。图/华北电力大学


三位科技人才生动讲述产业一线故事


从冬夏不同工作状态下穿的衣服,到解暑神器“十滴水”,再到带电作业的历史,王月鹏用一个个小故事描述了高压线上“电力手术师”的日常。今年46岁的王月鹏是国网北京昌平供电公司配网不停电作业室班长,他曾研制国内首套含引流线预处理功能的全自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填补配电带电作业领域技术空白。


国网北京昌平供电公司配网不停电作业室班长王月鹏。图/华北电力大学


“1998年刚参加工作时,我跟着师傅学用绝缘杆作业。”王月鹏提到,这个时期的作业方式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此后随着绝缘斗臂车的普及,电力一线工人的作业方式有了改进,作业人员可以穿上全套绝缘服站在斗臂车内,能直接接触带电体,操作的灵活性大幅提升,但危险系数也增加了。如何既能保持灵活性,又能确保安全距离呢?王月鹏最后将绝缘杆与绝缘平台结合,推动了“基于绝缘平台的绝缘杆作业法”落地。多年来,王月鹏累计获得20项国家专利、发表19篇论文,参编5部专业书籍及8项行业及企业标准, “这些创新成果,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也让我明白,创新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需要分享和传播的火种。”


“同学们,当你们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否注意到越来越多的绿色牌照汽车穿梭于车流之中?”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川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启了当天的分享,他提到,新能源车辆中,已有不少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身影,其中搭载的燃料电池系统就是自己一直科研攻关的对象。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川。图/华北电力大学

方川回顾了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他自本科阶段起就开始参与氢能与燃料电池相关的研发工作,入职后开展了从30kW到300kW的系列化燃料电池发动机产品开发。现场,方川还特意展示了两张珍贵的照片,一张是亿华通初创时期工程师们穿着摩托车手厚皮裤、脚贴暖宝宝坚持研发调试,另一张是自己在清华搭建实验台的场景,以此告诉学生们,研发条件早已今非昔比,自己也在一次次突破技术瓶颈的研发中不断成长。“我坚信,中国的氢能事业不仅能‘干出来’,而且一定能干好、干出一流水平!”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王庆灏分享时表示,新疆的风、张北的光之所以能顺利成为绿色的电,这背后全靠“电力高速公路”特高压。王庆灏已在特高压一线工作了十一年,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特高压工程师,其中既有无数电力前辈的触动,也有自己在铁塔下、在导线上磨出来的各种经验。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王庆灏。图/华北电力大学


王庆灏在现场提到自己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的一个创新故事。为了实现对北京冬奥组委“全部场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承诺,国家电网要建设一条专为新能源送电的柔性直流通道,这就是张北柔性直流工程。但是绿电要进城,要越过官厅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地、流沙层、水下暗流,像在鸡蛋上盖房子。”王庆灏从吃饭时使用的“双层冰杯”中找到了灵感,创新性采用双层旋转管护筒,并通过钢栈桥搭设,解决了施工库区设备通行的问题。


真诚分享将成为课堂教学生动的课程思政素材


“你们是新时代的‘带电体’,浑身奔涌着青春的电流。希望你们带着‘敢干’的闯劲、‘会干’的巧劲、“实干”的韧劲,在各自的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相’。”


“氢能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与机遇。它需要更多年轻的力量加入其中,需要你们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创新,共同推动这场深刻的能源变革。”


“大家要多跑现场,难题到现场找,专利也从现场‘抠’。图纸上的线条不如塔上的螺栓真实,实验室的数据不如导线的温度滚烫。”


分享最后,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人才也纷纷对着学生们说起了“掏心窝子话”。


贴近专业知识的故事讲述、真情实感的一句句嘱托、令人振奋的科技创新经历……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的分享让这群未来的“电力人”“新能源研发者”深感共鸣,并不时鼓掌。


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的分享引发学生共鸣,并不时鼓掌。图/华北电力大学


该校新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谢雨飞告诉记者,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是氢能,“方川老师的分享让我感受到,因为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不断攻坚克难,才有了我们现在的能源格局。”今年暑假期间,谢雨飞曾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进入企业一线,“我参访的企业已经在制氢、储氢、用氢上完成了绿色用电的零碳闭环。像这样跟一线企业、一线科技人才的实际交流,会对我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未来,谢雨飞也想像方川一样,在自己的领域精耕细作,为祖国的绿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听完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的讲述,该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大一新生杨灵畅很是感慨,“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电力人都要进行高空作业。听完这段我就觉得电力工作者非常有奉献精神。虽然工作环境很艰苦,但他们把自己投身到国家建设之中,而且十分自豪。我也被他们这种自豪感所感染,这也是我以后想要成为的样子。”


与此同时,这场生动的分享会也为学校教师提供了素材。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翟融融说,三位产业一线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把科研创新写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无论基础研究的突破,还是工程技术的创新,背后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和引领,这种胸怀家国、矢志报国的精神境界,让我深受教育和鼓舞,也为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的课程思政素材,我将把他们的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奋发学习、刻苦钻研,为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张彦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杨菲菲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

相关推荐
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传,讲述攻坚克难奋斗故事
教育
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关村学院,分享智慧城市等领域科技攻关故事
教育
“农业其实也很高大上”,一线科技人才讲述农业科技创新故事
教育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正式启动
教育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走进人民大学,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教育
做“难但正确的事”,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在北大分享科研经历
教育
用科研经历激发高校青年学习动力,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北京交大
教育
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首都医科大学,讲述医学领域的科研故事
教育
谈科研人的浪漫、传递爱国情怀,三位首都科技人才走进清华大学
教育
创新成果从何而来?科技人才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分享科创背后的故事
教育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