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做“难但正确的事”,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在北大分享科研经历
新京报 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2025-09-25 19:28
“这些优秀的前辈老师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真正的理想,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把‘国家需要’变成‘我来做’的行动。”

“很振奋人心”“特别提气”“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真的很让人感动”……9月24日,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为主题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走进北京大学,来自集成电路、新材料和科学仪器领域的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为北大师生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领域的故事,在听完分享后,北大师生被科研一线攻关故事感染。


日前,“首都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正式成立,36名一线科技人才获聘成为宣讲团成员,他们将走进21所高校,讲述科研报国初心,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攻克日常生活背后的科研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人类生存和发展其实一直都在与各种病毒博弈。近几十年,在战胜SARS、埃博拉、禽流感等病毒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武器一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那就是同步辐射光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刘鹏在讲座伊始就道出了同步辐射光源与人们日常生活、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鹏解释,同步辐射光源是一种大科学装置,主要是依托大型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开展各种测试和研究,可以在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层面上帮助人们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能和功能作用机理,“比如一种新的病毒出现后,科学家可以迅速利用同步辐射光源对病毒结构进行解析,了解其作用机理,揭示其致病的秘密,以此为基础,进行疫苗和药物研发。”中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从1990年建成的第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到上海光源,以及今年年底即将完工的第四代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背后是一批批光源建设者的努力奋斗。


“我有幸参与了我们国家从第一代到第四代光源的发展过程。”刘鹏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自己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开展实验研究工作的经历。刘鹏表示,让科学家们能在自己国家的装置上开展实验研究,是让大科学装置工作者非常自豪的一件事,但如何胜出一筹,为用户提供最顶尖的技术和支持,则是所有同步辐射光源线站工作人员一直追求的目标。令人欣喜的是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正在建设中,这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的光源装置,也是我国第一台第四代的光源设施,也将是国际上最亮的光源。


来自集成电路领域的一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分享了在国产内存芯片领域进行研发的故事。该产业一线科技代表从自己导师的一次企业调研故事开讲,向同学们分享了前几年芯片被国外“卡脖子”以及全球芯片荒的现实,其表示,这也让自己明白了:DRAM芯片不是简单的电子零件,它是数字时代的“工业粮食”,是大国博弈的“战略必争地”。该产业一线科技代表此后加入了中国半导体事业,和团队成员一起自主制造内存芯片,迈出了中国本土芯片行业自主化的重要一步。而今,芯片量产已经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制造芯片所使用的国产设备工艺性能,无论是研磨的平整度、均匀度,还是对不同材料的适应性,都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


来自新材料领域的一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讲述了我国稀土提取分离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付出的一代代“稀土人”。稀土不是土,而是一类极其重要的稀有金属,从国防军工的精确制导系统,到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关键材料,再到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5G通讯,它是支撑高端制造的“隐形基石”。


被誉为我国稀土“酸法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带着团队攻克世界公认的稀土矿冶炼分离技术,让我国稀土产量一举跃升至世界第一,占全球60%以上。该产业一线科技代表提到,求学中遇到了无数为稀土事业默默奉献的前辈:坐一个多小时公交来给自己辅导论文修改的八旬老师柯家俊、不顾疾病缠身仍然坚守在生产一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懿,以及70多岁仍然每天跟年轻人一样充满热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洪钟……“这些优秀的前辈老师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真正的理想,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把‘国家需要’变成‘我来做’的行动。”


“过来人”寄语北大学子要抓住机遇、勇于挑战


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的讲述也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共鸣。在提及一代代科研前辈以及科研人员艰苦的工作环境时,现场师生几次用掌声打断讲述、表达自己的敬意。


该校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直博生裴夏雨荷告诉记者,“看到我们国家从零开始创新稀土冶炼工艺,然后把我们国家的稀土行业从无到有创造出来,让我感觉很振奋人心。”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研究方向是细胞生物学,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是这次专题报告让自己也想起了在生物学领域探索的前辈们,正是因为不同领域的产业一线科技代表为国奋战,才有了现在的中国。“我的研究课题聚焦的点可能很小,但是我也希望能将自己所做的科研成果融入国家的发展中去。”


“没想到他们的工作环境是这样的,一年365天有300多天要住在矿山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老师张志科告诉记者,当听到张国成院士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时,真切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朴实无华的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我们国家现在能创造出这么多科技成果,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和打拼。”在其看来,把产业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请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对学生的成长帮助也很大。“学生们日常可能更多在教室上课、在实验室做研究,对一线的生产情况了解比较少。发论文、拿专利,那这些论文和专利怎么落实在实际的生产上,如何真的解决中国被卡脖子的问题,他们可能没有直观的感受。今天这样的报告,对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有好处的。”


在宣讲中,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也鼓励北大学子要抓住机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刘鹏提到,新时代给予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的征途就像在攀爬一座高山,只要目标正确,方向正确,即使再多坎坷,再多起伏,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只要我们永远保持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我们终将不断接近终点。”


产业一线科技代表建议学生们要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半导体行业没有躺赢,芯片研发制造没有捷径。”该产业一线科技代表表示,学生们将来选择的每一条卡脖子赛道,每一次从0到1的突破,都是在为国家种一棵科技树,为民族复兴添一块压舱石。同时,要把“个人手艺”变成“国之重器”,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你们这一代,正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有‘平视世界’的自信,更有‘强国有我’的责任。无论你们将来选择科研、产业还是教育,只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就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另一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告诉学生们,生长在 “中国智造”的时代、“平视世界”的底气,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干”出来的积累。他告诉学生们要相信,当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同频,青春就有了最耀眼的光芒,自己的力量哪怕只是“微光”,只要向着国家需要的方向汇聚,就能照亮民族复兴的征途。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杨菲菲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

相关推荐
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关村学院,分享智慧城市等领域科技攻关故事
教育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正式启动
教育
用法治护航科技创新,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国政法大学
教育
“农业其实也很高大上”,一线科技人才讲述农业科技创新故事
教育
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传,讲述攻坚克难奋斗故事
教育
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北京科技大学,讲述材料领域的科技攻坚故事
教育
用科研经历激发高校青年学习动力,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北京交大
教育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走进人民大学,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教育
创新成果从何而来?科技人才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分享科创背后的故事
教育
为人民设计、为祖国创新,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北工大
教育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