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资料图:林芳的体检表。
因为属“地贫”基因携带者,幼师被举报后遭解聘。
据新京报报道,2025年5月,厦门海沧区教育局某幼儿园的林芳(化名)被人举报“患地中海贫血、隐瞒病史”遭解聘,举报材料是林芳产检基因检测报告。
经血液科医生诊断,林芳为无症状“地贫”基因携带者,而非患者。即便如此,林芳仍被维持解聘处理。
这并非孤例,而是一个群体面临的困境。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厦门有多位求职者在教师招聘中因携带“地贫”基因被拒聘。这一现象暴露出部分体检标准滞后于医学进展和科学认知。其带来的歧视性待遇,有违就业公平,亟待纠正。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地贫”基因携带者与“地贫”患者,是两个不同概念。二者有明确区别,医学早已给出清晰界定。
正如为林芳诊断的医生所言,轻型“地贫”基因携带者无贫血症状,血红蛋白指标(林芳的指标高于90g/L)符合正常工作需求,日常生活和履职均与健康人无差异。
据《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2020),“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疾病,因曾高发于地中海沿岸国家而得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重庆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据报道,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地贫”基因携带率较高,其中广西的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为20%。若将这一庞大群体统统归入“就业黑名单”,不仅违背医学常识,也会导致就业歧视,造成人才浪费。
从林芳等“地贫”基因携带者的遭遇来看,体检标准是其遭遇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
福建省现行的《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标准》修订于2018年,其第三条规定“血液系统疾病,不合格。”这一核心条款,直接对标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海沧区教育局解聘林芳,就在于认定“地贫”属于血液系统疾病。
不只是海沧区,许多地方的事业单位、国企等机构的体检标准都是对标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的规定,这就导致了林芳的遭遇很可能不是个案。
这种歧视带来的伤害,不但指向个体,也波及社会。
对林芳们而言,多年的职业准备、过关斩将的考试成绩,最终抵不过一张基因检测报告,这既是对其个人奋斗价值的否定,更违背了就业促进法中“反对就业歧视”的基本原则。
此外,这种对“地贫”基因携带者的歧视,可能会“倒逼”人们在产检等环节规避“地贫”基因的正常筛查,这可能会带来新的健康隐患。
针对林芳事件带来的争议,海沧区教育局主动起草建议书,希望修改体检标准,这是基层单位对体检标准问题的现实回应,值得认真倾听。
值得欣慰的是,已有部分省市结合地方实际更改适用标准,破除歧视壁垒。
广东和广西针对事业单位发布专项体检标准,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对地中海贫血先后作出放宽录用规定。例如,2024年发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地中海贫血(地贫基因携带者、静止型、轻型)且血红蛋白高于90g/L,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可给予合格。”
及时梳理更新体检清单,在血液系统疾病条目中对“地贫”基因携带者等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情况,合理做出豁免规定,是保障该群体平等就业权和就业公平的重要前提。
当务之急,一是尽快启动国家层面的标准修订完善程序,组织医学、法律、教育专家联合评审,明确“地贫”基因携带者的体检合格判定标准。
二是,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可参照乙肝病毒携带者体检标准调整的先例,严格限定“地贫”基因检测和使用条件,让“地贫”体检标准与医学进展同频,从根本上消除歧视。
倾听基层声音,及时修订不合时宜的规定,关乎就业公平与社会正义。对“地贫”基因携带者的歧视应该终结了。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柯锐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