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
作者:宋英杰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25年7月
秋分的自然与人文意境
《说文解字》载:“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宋代杨万里诗云:“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秋分一候·雷始收声。《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插图
秋分节气,通常是在9月23日前后。
秋分节气日,夏已退守长江以南,领地已缩减至约120万平方千米。与此同时,秋的疆域扩充至约630万平方千米,已达鼎盛状态。秋分时节,冬的地盘逐渐呈现与秋可以分庭抗礼的态势,由约210万平方千米快速扩张到430万平方千米,为其增量最大的节气时段。
秋分时节,天气给人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形容:爽、朗。爽,天气清爽了;朗,天空明朗了。于是,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够望穿。这时乾坤静肃、风色高清。因为大气通透清朗,天空开始呈现“高清”版本。
秋爽、秋云、秋水、秋月,集成了秋分的自然与人文意境。
古人笔下“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的秋云,似乎给人一种惨淡、冷漠的感觉。但秋云的淡薄、高远,似乎更像是一种境界,人们借以明志,借以抒怀。
云由浓到淡,由厚到薄,草木由密到疏,由绿到黄。天与地,都在做着减法,都开始变得简约和轻盈。
秋分二候·蛰虫坯户。《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插图
但各地的温凉更迭大不相同。南方是“热至秋分”,时有新凉。而北方已不是新凉,而是轻寒。而塞北秋分时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装”。
古人认为,秋分是一个分界线。秋分之前,暑有余热,所以秋燥还是温燥;秋分之后寒意渐浓,所以秋燥已是凉燥。因此,过了秋分,需要多吃温润之物。
对江南而言,天气通常是“冷至春分,热至秋分”,但这句话只能大体代表气候上的平均值。秋分时节,南方往往依然暑热未消,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尤其如此。
“木犀蒸”和桂花雨
宋代《太平御览》引《天文录》曰:“大寒在冬至后,二气积寒而未温也。大暑在夏至后,二气积暑而未歇也。寒暑和乃在春秋分后,二气寒暑积而未平也。譬如火始入室,未甚温,弗事加薪,久而愈炽,既迁之,犹有余热也。”可见,人们很早就已经意识到,春分、秋分还难以“寒暑平”或“寒暑和”。
此时的南方,“薪柴”已撤,却犹有余热。人们把这时的闷热天气,称为“木犀蒸”。闷热,都被说得如此文雅。
2015年9月22至23日秋分时,我到长沙出差,两天里见证了“木犀蒸”和桂花雨。
左图摄于9 月 22 日(秋分前一日),右图摄于 9 月 23 日(秋分日)。《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插图
我不禁感慨,迎候你时,一树芬芳;送别你时,满庭花雨。
为什么叫“木犀蒸”呢?木犀,曾是桂树的俗称。农历八月,雅称桂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人们有着“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的盎然诗兴。
宋代范成大《吴郡志》载:“桂,本岭南木,吴地不常有之,唐时始有植者。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纹理如犀也。”
清代顾禄《清嘉录》载:“俗称岩桂为木犀,有早晚两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在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热。言蒸郁而始花也。”在桂树即将开花的时候,常有一段时间像在锅里蒸的闷热天气,仿佛桂花是因闷热而开花的,所以这样的天气便被称为“木犀蒸”或“木犀热”。
秋分时节“雷始收声”
秋分时节“雷始收声”。夏季,空中要么是“自我拔高”的积雨云,黑云翻墨、惊雷震天、白雨跳珠,要么是铺陈于天幕的层云或者层积云,几乎整个天空都“未予显示”,雨也下得拖泥带水。大家避之不及,怎会有看云的心情呢?!
二十四节气百全国雷电预警数。《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插图
到了秋季,降水减少,气压梯度加大,大气通透性和洁净度提高,流动性增强。总云量减少,其中高云比例提高,由厚重变为轻盈。
“日映仙云薄,秋高天碧深。”这个时候的云是高天上流云。丝丝缕缕,团团朵朵,撩人而不扰人。似乎只有这个时候的云才有资格被叫作“云彩”。
谚语说:“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田禾。”这时的云白禾黄,是人们在色彩上的双重欢喜。《荀子》云:“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请归之云。”唐杨倞注曰:“至精至神,通于变化,唯云乃可当此说也。”
荀子所言算是对云的至高评价了吧?云,低可近人,高可及天。风是它的朋友,雨是它的孩子。它的近与远、舒与卷、浓与淡、聚与散,是岁月最灵动的写照。
2013年临近秋分时,作者摄于吉林省抚松县兴参镇头道沟村。蓝天白云下,大豆、玉米黄绿参差。《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插图
秋分时节,也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时候。鸿雁农历二月北上,八月南下。“二八月看巧云”,看的是流云飞鸿的时令之美。
秋分神也是丰硕秋实的守护神
民间绘制的秋分神,大体上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的秋分神是一位持戟的军士,手持利斧,金刚怒目,代表古时的秋猎开始了。
直到清代,木兰围场的“哨鹿”,也是“率以秋分前后为候”。
在人们心目中,秋分神也是丰硕秋实的守护神。
所以第二个版本的秋分神是一位手持拂尘与书卷或团扇的仕女,但也有的秋分神并无持物,只是端袖沉思。
秋分神。《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插图
人们往往将仕女版本的秋分神绘为神话中的仙女嫦娥,这与秋分与中秋日期相近有关。
自古以来的祭月、拜月和赏月,均体现着人们对星辰的崇拜。
被古人视为“寒暑平”的春分和秋分,节气神都是纤云弄巧般的仕女,她们是最宜人时令的代言者。
不过,就气温而言,春分和秋分并非“寒暑平”,而是春分近寒,秋分近暑。民间秋分神一武一文的角色差异,或许也体现了人们在仲秋时节感触的差异。
此时,秋高气爽之时,有人赏秋,有人伤秋。人们有秋兴,也有秋愁。
注:本文选自《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较原文有删节修改。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宋英杰
摘编/何也
编辑/罗东
导语校对/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