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遏制网络戾气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 编辑 徐秋颖
2025-09-23 00:04
平台应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并降低相关负面内容的推荐权重,让积极正向、理性客观的内容获得更多传播空间。

▲此次专项行动要求各网站平台要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坚决堵塞问题漏洞,切实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图/IC photo


只需要一个名字,就可以“开盒”一个人过去5年的个人信息。


据央视新闻报道,2023年到2024年3月期间,周某、唐某等6人非法收集、买卖、提供并公开明星、“网红”、社会热点事件当事人等800余人的个人信息。今年4月,周某、唐某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此外,他们还将为“开盒”承担民事责任,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并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10万元。


正是为了整治此类挑动负面情绪、滋生网络乱象的行为,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此次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重点环节,旨在为营造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筑牢坚实防线。


情绪本是人类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的自然方式。人们日常的“喜怒哀乐”,正是情绪最真实的外在流露。然而,在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下,原本属于个体的情绪火苗,稍不留意便可能演变成席卷全网的“情绪海啸”。


这种情绪传播模式有着“双刃剑”作用。积极正向的情绪起到凝聚人心、传递温暖的效果,而负面情绪一旦失去管控,便会像“毒素”一样污染网络环境,让网络沦为情绪宣泄的“垃圾场”,甚至酿成网络暴力。


这些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行为,以不同面目渗透到网络的各个角落:


有人借社会热点事件大做文章,强行将事件与身份、地域、性别等标签绑定,通过污名化炒作挑动群体间的极端对立。原本可以理性探讨的公共议题,最终沦为情绪化的“骂战”,撕裂着来之不易的社会共识。


比如,有人炒作性别议题,发表攻击、侮辱异性言论,用“倒贴”侮辱女性,用“凤凰男”给男性贴标签,大搞不当对比及恶意关联,最终导致两性之间的误解加深。


有人利用公众对安全的担忧,恶意虚构、散布灾情、险情、警情等虚假信息,刻意宣扬恐慌焦虑情绪。类似行为,不仅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更让公共部门陷入无休止的辟谣、自证。


有人传播血腥恐怖的现场画面,肆意煽动网络暴力戾气。这类内容不仅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更会对未成年人造成严重误导,甚至可能诱发对极端举动的模仿。


此次专项行动,既聚焦具体问题,又覆盖广泛现象,充分体现出强烈的针对性、系统性与精确性,直击负面情绪传播的源头病灶。


网络情绪的起点在个体,扩散的关键在平台。此次专项行动就要求各网站平台要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坚决堵塞问题漏洞,切实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平台需要加强内容把关,建立多维度、全流程的内容审核机制,对虚假、夸大、低俗的内容坚决说“不”,从源头切断负面信息的传播路径。同时,加强算法治理,摒弃单纯以“流量”为导向的推荐逻辑。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并降低颓丧消极、极端对立、恐慌焦虑等负面内容的推荐权重,让积极正向、理性客观的内容获得更多传播空间。


此外,还需要搭建更完善、更高效的用户反馈机制,简化反馈流程、缩短响应时限,确保举报诉求能被快速接收与核实。对经核查确认存在违规行为的账号,需依法依规采取限流、禁言、封号等处置措施,发挥情绪传播“过滤器”的作用。


平台积极落实责任是基础,广大网民的理性参与、社会各界的监督助力同样不可或缺。只有每一个互联网的参与主体遵循共识、一同行动,才能铲除滋生负面情绪的土壤,让理性与文明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旋律。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


相关推荐
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第一看点
恶意挑动负面情绪,中央网信办严查这些行为!
新京号
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新京号
扩散 | 恶意挑动负面情绪,严查!
新京号
微博:恶意炒作于朦胧坠楼身故一事,1000余个账号被处置
第一看点
今日辟谣(2025年9月22日)
新京号
今日辟谣(2025年9月22日)
时事
三条红线、九大乱象,六部门重拳“整顿”车圈
科技
贝壳车评|新车未上市就遇“黑水军”围攻,汽车竞争不该卷错方向
汽车
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网上体育“饭圈”问题,处置账号7.6万个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