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正式启动
新京报 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2025-09-19 14:48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开栏语】


实干书写时代答卷,奋斗点燃青春梦想。在北京,有一群在科研一线默默耕耘的实干家:他们中有人曾是实验室里的学霸,如今成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尖兵;有人曾是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如今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带头人。而今,这群实干家将走进课堂,分享前沿探索与实战经验,激发青年使命担当。即日起,“科技报国传薪火 笃行实干致青春”专栏正式开设,在这里,我们将记录一代代科研人“科技报国”的初心与使命,记录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


研究用量子技术“观测”大脑、思考如何“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研制芯片解决卡脖子难题……一个又一个的科研工作者的故事让与会者听得热血沸腾。9月18日下午,“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举办,来自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的三位科研工作者率先分享,讲述一个个攻坚克难的细节、一次次峰回路转的坚持,也在青年心中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当天,“首都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也正式成立,36名一线科技人才获聘成为宣讲团成员。未来两个月,宣讲团成员将走进21所高校,讲述科研报国初心,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绿色能源等12个领域遴选人才宣讲


近年来,北京市在推荐评审相关奖项中,发掘了一大批奋斗在产业一线的科技人才。他们奋战在集成电路的微观世界、人工智能的算法前沿、生物医药的研发战场,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守,攻克“卡脖子”难题,以“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推动产业迭代升级,用求真务实的行动,成为新时代奋斗精神最生动的践行者、最鲜活的代言人。


聚焦“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主题,北京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绿色能源、新能源智能汽车、装备制造、科学仪器、航空航天、智能建造、农业科技等12个领域遴选36名一线科技人才,组成宣讲团。


宣讲团成员们将走上高校讲台,走到师生中间,讲述老一辈科技人才筑基产业发展的精神传承,分享本人和团队攻坚关键技术、推进自主创新的奋斗历程,畅谈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切体会,以真实故事触发情感共鸣,以奋斗经历启迪青年成长。


下一步,宣讲团还将陆续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并走进“两新”组织、科技园区及国有企业开展宣讲。


三名宣讲团成员率先分享攻坚岁月


首场宣讲中,三位来自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一线的科技人才分享他们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奋斗历程。


“今天,我想和大家深入探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之路。这条道路,关乎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关乎民族的复兴梦想,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不懈奋斗。”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武率先登台,讲述了自主研发芯片、打破国外垄断的攻坚岁月。


在宣讲中,胡伟武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了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历程,并表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三个阶段,本质是“为国铸器”精神的接力。这种精神,比任何技术成果更珍贵——它让我们在自主的道路上,无论面对封锁、诱惑还是挑战,都能始终勇往直前。


胡伟武提到,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信息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掌握“根技术”,将自主创新进行到底。2020年,龙芯推出全自主的Loong Arch架构,实现指令系统、IP核、生产工艺全自主,这是构建自主体系的关键一步。胡伟武表示,发展核心技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追赶,不能幻想“弯道超车”,在不断试错中改进,是复杂系统创新的必要过程。


“在过去的15年,我与团队专注于一项听起来像科幻的技术——量子脑磁探测。”北京昆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盛经纬分享了深耕高端医疗设备、守护人民健康的初心故事。


求学时接触到的残疾儿童和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让盛经纬深切体会到脑疾病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负担,从而走上脑科学创业之路。“在选择深造方向时,我了解到医学影像的发展,能让物理技术真正落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而医工结合的创新能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带来切实福祉。从那时起,我便坚定地将研究重心落在脑医学成像领域,选择了医学物理这一方向。”


此后,盛经纬又放弃科研院所的稳定职位,走向创业之路,要将技术从实验室带向产业,最终开发出进入临床应用的医疗器械无液氦脑磁图设备。宣讲现场,盛经纬用图片向学生们展示了自主研发的量子传感器,“值得骄傲的是,经过我们的努力,里面部件全是由国产的工序来完成的加工封装,甚至绝大部分产线都是依靠国产供应从0到1建立起来的,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个核心器件的全自主可控。”


“很多人觉得,大模型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说到底,它就是教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甚至像今天这样,陪你们一起写作业、编代码、打游戏、规划人生。而我们,就是在干这件事。”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绍兰正和团队成员一起做一件“听起来不可能、做起来真挺难,但我们觉得必须要干”的事情——打造中国自己的通用人工智能底座。在当天的宣讲中,他细数了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突破时刻。


王绍兰提到,基于大模型国家级底座,它决定未来中国是否能在下一轮工业革命中拥有话语权,“它的背后是算力、算法、语料、平台、应用全链条的重构。每一环节,不掌握就被卡脖子。我们不能奢望‘拿来主义’能解决核心科技问题,我们知道,想要未来不被别人控制,就必须自己掌握每一个环节。”


从最底层做起,智谱自研预训练架构GLM,打破国外GPT/BERT架构壁垒,并发布了千亿级模型GLM-130B、GLM-4.5,对标国际最强模型,全面开源。王绍兰表示,智谱的技术底气就是一代代中国科研人的执着,“我们不是超级英雄,我们是一群普通人,干了一件不普通的事。为什么愿意这么拼?因为我们信一件事——中国的AI必须有人干,中国的大模型必须有人做,中国的未来必须有人接。”


青年学子备受鼓舞,要“勇攀属于我们的高峰”


“无论从事任何学科或行业,创新路上没有捷径,每个突破的背后是上千次失败。”“不要怕难。我们走过的路,每一步都在告诉我们一句话: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去干。”“在前进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选择,我的人生经验是:越是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发展,未来前景就越光明;越是斤斤计较地只考虑自己的发展,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


在宣讲中,三位科研人也以“过来人”的经验,为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科研体会和科研路上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前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蒙蒙表示,听完讲座十分感慨,“做科研实际上是一个长跑,尤其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作为集成电路专业的从业者,也深感责任重大。国科大常说要科教融合,我自己同时也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工作,希望未来能像这些科研工作者一样,用科研把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不断创新,实现自主发展。”


“盛总分享了很多接地气的话题,比如博士生该如何进行科研、未来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他最后还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思考我们的研究领域有哪些卡脖子技术难题是等待我们去攻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阎泓序表示,回答这个问题要认真思考自己的使命感何在,“要通过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分享中,最打动阎泓序的是夏培肃院士、黄令仪老师等无数前辈的故事,“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都能为‘两弹一星’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我们是国科大的一员,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继承者,在现在这样优渥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向前辈们学习,勇攀属于我们的高峰。”


胡伟武的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黄汝霖也在观众席中听讲。虽然曾多次听到胡伟武讲述前辈的故事,当天黄汝霖还是很感动,“每次听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胡老师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我们,就像他在报告里说的一样,精神硬才能技术硬。我们也要将前辈们的接力棒传承下去。”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佟娜 校对 付春愔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杨菲菲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

相关推荐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
尹力出席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要求大力弘扬实干奋斗精神,激发创新创
新京号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走进人民大学,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教育
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关村学院,分享智慧城市等领域科技攻关故事
教育
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首都医科大学,讲述医学领域的科研故事
教育
科技人才走进北大讲“机遇与挑战”
新京号
“农业其实也很高大上”,一线科技人才讲述农业科技创新故事
教育
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传,讲述攻坚克难奋斗故事
教育
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华电,讲述电力科技自主创新故事
教育
用科研经历激发高校青年学习动力,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北京交大
教育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