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回望“九一八”:警钟在耳,山河永念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 编辑 徐秋颖
2025-09-18 01:06
94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代代人远离硝烟,却不会让民族记忆褪色。

▲8月4日,在沈阳市皇姑区牡丹社区,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石任华(左三)给社区居民义务讲解抗战历史故事。图/新华社


“九一八”,中国人民永不忘记。


“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


这一段沈阳“残历碑”上的文字,可谓笔墨沉痛、字字泣血。此后数月间,东北三省沦陷,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开始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


九一八事变距今已经过去94年,但柳条湖畔的枪声仿佛犹在耳边。


沈阳、大连、南京、深圳、合肥、南昌、成都……中国的城市,从南到北,从松花江畔到珠江之滨,从长江两岸到西南腹地,都在这一天拉响防空警报,用一声声急促的鸣响警示后人:山河破碎之痛,绝不可忘;民族复兴之路,唯有自强。


回想当年,当侵略者黑云压城之际,中国人并没有屈服。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1931年9月19日清晨,在沈阳,中共满洲省委紧急会议召开,会议商议并决定立即发表《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也就是“9·19宣言”。


这是一份有着特殊意义的宣言,是中国14年抗战史上,也是二战史上受侵略国家向法西斯国家发出的第一个正义宣言。


正是凭借这种韧性与不屈,中国人民在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之后,最终迎来了胜利。3500多万同胞伤亡,山河满目疮痍,但民族精神从未被压垮。


这一胜,一扫“中国四万万之众,等于一盘散沙”的阴霾,也为中华民族的命运转机奠定了基调。今日富强之中国,正是从那场民族浴火中走来。


因为经历过“九一八”的伤痛,更知道山河破碎的苦痛。今天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但“九一八”的历史教训,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坐标。


当年在力量不敌的情况下,中国人尚且顽强不屈;今天在国力日益强盛、民族凝聚力空前提升的时代,我们更有自信与担当,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捍卫祖国的金瓯无缺。


前不久举行的九三阅兵,就是这种民族意志的写照。举行阅兵式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强大能力。


通过庄严的仪式、昂扬的军容、整齐的步伐、尖端的武器,我们向世界传递出清晰的信息:中国守护和平,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前所未有,国土分裂、任人宰割的民族悲剧绝不会重演。


这样的展示,是回应历史,更是直面当下。今天的国际形势仍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单边主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个别势力在粉饰、美化侵略历史,妄图分裂中国的暗流也仍在涌动。


这些现象都表明,世界远未摆脱动荡与风险,历史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而这,更是我们今天纪念“九一八”的意义。


今天的历史情境虽然已经大为不同,但民族复兴的长征注定不会是坦途,中华民族也将面临新的时代使命。我们仍需要在年年拉响的警报中,去擦拭那个从苦难中得出的历史教训,更需自立自强、团结不屈,在世界大变局的狂风暴雨中守护山河无恙。


94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代代人远离硝烟,却不会让民族记忆褪色。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回望“九一八”,也在历史回眸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凝聚奋发的意志,坚定地走向属于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利

热门评论
杨万萍
10分钟前
九一八中国人民永不忘记
见字如面Espresso
44分钟前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躬身自强,勇担使命。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