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2日,北京市发布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最新(第四轮)研究成果。结果显示,不同季节,本地排放中,移动源均占首位。
北京本地排放中,移动源占“半壁江山”
在区域和本地均实现大幅减排的情况下,北京市现阶段PM2.5主要来源相对占比发生了变化,区域传输占比进一步增加至57%,本地排放占比43%。
其中本地来源以移动源、生活源、工业源、扬尘源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0%、18%、10%和10%。
不同季节,本地排放中移动源均占首位。同时,春季扬尘源、夏季挥发性有机物、秋冬季采暖排放占比相对突出。北京市各区的PM2.5各类来源占比也有所不同,存在差异。
专家建议,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污染特征,下一步要不断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开展“一季一策”“一区一策”精准治理。
本地排放生活源中,溶剂使用、废物处理和餐饮汽修排放突出
对本地来源进一步精细化解析发现,四大主要源中,移动源以柴油车、汽油车等机动车排放为主;生活源中,溶剂使用、废物处理和餐饮汽修等服务业排放突出;工业源中,锅炉、电力、炼油石化等行业占比较大;扬尘源仍以施工和道路扬尘为主。
此外,研究还对本地各类源进行了“扫描式”解析,将对PM2.5贡献量较大的各类源重点行业纳入了重点关注名单,进行“0.1微克”攻坚治理,进一步深挖各行业领域减排潜力。
专家建议,下一步要持续提升精准治污的能力,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分类施策,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比如,对生活源中的溶剂使用、服务业和废物处理等行业,强化“源头-过程-末端”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2013-2024年北京市PM2.5来源解析结果及不同阶段政策措施情况。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链接:前三轮源解析主要成果
2013年开展第一轮源解析,首次锁定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四大源类。
2017年开展第二轮源解析,移动源、扬尘源占比上升,生活源首次单列,随着锅炉综合整治和民用燃料清洁化改造的完成,燃煤源占比明显下降。
2020年开展第三轮源解析,区域传输和本地排放“四六开”,本地源中移动源、生活源、扬尘源、工业源和燃煤源的占比分别为46%、16%、11%、10%和3%,农业和自然本底等其他源占比为14%。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