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宛平街道干部群众共同观看阅兵直播,细数烽火岁月历史细节
新京报 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张牵
2025-09-03 15:15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9时,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大会。宛平街道联合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党员干部代表、辖区企事业单位代表及居民代表等50余人齐聚一堂,集中观看直播,同步开展“城墙边的抗战记忆——老宛平人忆古城岁月”主题活动。


作为“七七事变”爆发地,宛平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抗战记忆,当年,日军在这里蓄意挑起卢沟桥事变,英勇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的号角就此吹响。


“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丰台宛平是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活动承载地,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方街巷,更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一份传承续写的精神,我们将把殷殷爱国情和拳拳赤子心化作力量源泉,攻坚克难、开拓前行,不断取得新胜利,为阔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宛平贡献。”宛平街道党工委书记孟丹表示。


直播中,受阅部队的铿锵步伐、先进装备的列阵亮相,让人深受震撼。“看着队伍走过,就想起父辈们讲述当年卢沟桥的枪声——现在的强大,是先烈用生命换的!”“时代楷模”郑福来老人的儿子郑增民望着屏幕,眼眶泛红。


直播结束后,主题分享环节温情开启。宛平城东关社区张静茹老人细数烽火岁月里的细节:“我在宛平城外住了四十年,打小就听爷爷讲‘七七事变’的故事。那时候城墙根下还有老槐树,爷爷总牵着我的手在树下说:‘当年枪响的时候,这城墙挡过子弹,也护过咱老百姓’。后来,我自己上了学,放学路上总扒着城墙根儿看,砖缝里还能找到些旧痕迹,老人们说那是历史刻下的印儿。那时候哪敢想,有一天能在电视里看到咱自己的军队列着方阵走过,飞机导弹排成队,咱国家真的站起来了。”


“有人问我,住了四十年,对宛平城最深的感情是什么?我想,是看着它从‘抗战记忆里的城’,变成‘幸福生活里的家’。城墙还是那道城墙,但墙里墙外,是孩子们的笑声,是老街坊的寒暄,是晚上亮起来的万家灯火。这灯火里,有咱国家一步步发展的脚印,也有咱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张静茹说。


她表示,今天看阅兵,想起爷爷当年说的话:“咱盼着的,就是国泰民安。”“现在我能拍着胸脯说,这日子,就是他盼的样子。宛平城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往后啊,我还想在这儿接着住,看着咱国家更富强,看着咱社区更热闹。”


宛平城社区王俊卿回忆“当年城砖上的弹痕,如今成了纪念馆里的‘活教材’”,崔桂忱则感慨:“离开老院多年,这次看到亮出来的西城墙,摸到城墙就像摸到‘家’!”三位老人结合亲身经历,将抗战时期的坚韧与近年来社区环境改善、基层治理中“老街坊议事会”等新变化娓娓道来,让人深切感受“家国”二字的分量。


活动现场,宛平街道联合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为10位老宛平人颁发“宛平城抗战记忆守护者”纪念证书,镜头定格下这份跨越时空的古城情谊。


据了解,近年来,丰台区将卢沟桥宛平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自丰台区启动宛平博物馆之城建设以来,这座承载着800多年卢沟桥历史与300多年宛平城记忆的文化街区,正以“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下一步,宛平街道将持续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推动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深入人心,以辖区珍贵的红色资源为依托,深化“老人口述史”收集、打造“城墙下的红色课堂”,让红色根脉在宛平这片热土上持续焕发新活力。


编辑 张牵

校对 杨利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展圣洁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老城、商圈、天桥、车站,北京到处都是市民的“观礼区”
北京
北京朝阳党员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收听收看纪念大会盛况
北京
全县各界收听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新京号
顺义先进榜样、抗战老兵等各界人士观礼收看阅兵盛况,铭记抗战历史,砥砺奋进前行
新京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北大师生反响热烈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