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纸质火车票从报销退场,不应是情感载体的消失|新京报评论
新京报 记者 柯锐 编辑 迟道华
2025-09-02 19:25
数字化浪潮下,对于公共服务部门而言,效率与温度并不是对立的选择。

▲三张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纸质火车票。图/IC photo


距离“铁路纸质报销凭证全面停用”倒计时一个月,9月1日,“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冲上热搜。


据铁路部门此前规定,2024年11月1日起在全国铁路推广全面数字化的客运电子发票服务,旅客如需报销,可在线申请开具电子发票,无需到车站窗口或自助售(取)票机办理(即打印车票)。电子发票过渡期为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过渡期结束后将全面停止使用纸质报销凭证。


不少网友晒出自己的纸质火车票引发广泛“回忆潮”,并感叹:“收藏不了火车票了,有点遗憾。”“应该提供多种选择,而不是直接一刀切取消纸质”。对此,铁路12306工作人员回应媒体表示:“9月30日后目前暂定是无法再取纸质车票。乘客如有领取车票凭证需要,可于发车时间前在线下窗口或机器上打印白色行程信息单。”


人们对纸质火车票的这波“回忆潮”,饱含了情感和温度。这种情感诉求背后,体现了纸质火车票所承载的“情绪价值”。在技术进步、时代发展的今天,如何妥善对待人们的这种情感需求,同样值得铁路部门重视。


公开信息显示,我国火车票“无纸化”进程最早可追溯到14年前。今天,“无纸化”的电子票证越来越被人熟知。


从功能层面看,电子车票普及无疑是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产物,其为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刷身份证即可进站乘车,避免了排队取票的繁琐,也不用担心车票丢失带来的困扰,也利于节约资源。与之相对,纸质火车票作为乘车票证的实用功能式微。


然而,在追求高效便捷的同时,纸质火车票所承载的“情绪价值”却并未消失,甚至在数字化时代里愈发凸显。


那一张张火车票,见证着一段段旅程。大学生返校的K字头车票,打工者春节返乡的站票……车票里的“中国叙事”是富含温度的,那些被摩挲得泛黄的车票早已超出交通凭证的本来意义,成为中国人情感迁徙的见证者。正如学者所言,“纸质车票是少有的兼具公共性与私密性的记忆载体。”这也使得火车票有别于之前谢幕的粮票、存折等传统纸质介质,更加受到关注。


正如余光中《乡愁》中的邮票、船票,承载着作者浓浓的乡愁与深深的眷恋。如今,纸质火车票,也如邮票、船票一般,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际,触动着人们的心弦。这是无法量化的情绪价值和情感功能。


人们对纸质火车票的这些情绪,其实也是一种呼唤,带来数字时代的一个新课题,那就是,电子化车票满足了效率的需求后,人们对纸质车票的情感需求又当如何寄托?


未来,过渡期结束全面停用纸质报销凭证后,铁路部门不妨考虑为有特定需求的人们提供一些获取纸质火车票的渠道,通过具有人文温度的方式,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首先,保留“按需申领”的纸质凭证申领通道是关键一步。铁路部门在提供打印白色行程信息单的同时,可考虑在车站设置“纸质纪念凭证申领窗口”,供旅客打印。这样既不影响整体数字化效率,又为有需求的人保留情感寄托。


例如,国外一些铁路公司在推行电子票后,仍在车站提供纪念车票打印服务的做法就值得借鉴。


提供纪念版车票打印服务,既可满足情感需求,又能避免资源浪费。这种有限度的弹性服务,并非开倒车,而是对多元化需求的尊重,是在高效便捷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一种更温暖的平衡。


其次,创新纪念载体,也是值得考虑的一种途径。铁路部门可考虑利用数字化平台,让旅客能查询、生成、定制自己的出行记录与纪念凭证。


例如,铁路官方App可以考虑支持生成包含乘车信息的电子纪念票,支持个性化定制与分享;或者开发相关功能,方便旅客整理出行轨迹,生成年度出行报告等。这些创新措施既可保留数字化便利,又可满足情感需求。


数字化浪潮下,对于公共服务部门而言,效率与温度并不是对立的选择。纸质报销凭证的退场,不应是情感载体的消失。对铁路部门而言,呼应民众的这种情感需求,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服务理念的人性化和温度。


过渡期结束后,如果铁路部门能通过多种途径,以包容、人文的姿态,继续满足旅客的多元化需求,填补传统纸质火车票的情绪价值,则乘客既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又可慰藉那份独特的情感需求。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柯锐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柯锐
新京报评论员
记者主页
热门评论
181
3天前
每一张车票都是一段旅途的回忆,是一次人生回忆的载体。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