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4年7月始
经过14个月的焕新升级
农园于今年9月1日全面正式营业
用味道联结情感,让空间孕育故事
新归来的农园食堂
不仅拥有更智能的餐饮空间
丰富多样的各式菜品
还蕴含了更丰厚的故事底蕴
快和小北一起走进农园
看看它有哪些新变化吧!




改造后的农园食堂
通过功能分区和动线调整
打造层次分明的餐饮空间

后厨流线及空间优化
“入库→清洗→加工→烹饪→出餐”
减少交叉折返

老味道与新创意
便捷智能,经典回归
一楼中式自选区
北区仍是熟悉的热菜、熟食等自选菜
西区为主食、点心、小吃、麻辣烫等
咖啡厅的落地窗前
替你收好午后的慵懒
·
西北角则增设套餐窗口
在丰富菜品选择的基础上
取餐路线亦进行优化
智能售餐台、智能结算、
自助回盘、自助打饭机
结算台自动识别菜品完成扣费











天南海北,一窗一味
二楼特色风味窗口
以更丰富的“一档一特色”亮相
无论是“老味道”潇湘木桶饭
还是新增的东南亚风味
亦或是天南海北的各式美食
从“无辣不欢”到“清淡养生”
总有适合你的一款








雅聚宴请,味觉盛宴
三楼为淮扬、川渝等家常菜零点餐厅
亲朋餐叙,同学聚会
这里都是理想场所
兼顾地域口味、季节特点的菜口设计
开敞圆桌及周边卡座的空间布局
都着力为师生营造舒适怡然的用餐环境





食堂部分菜品
·
故事与温度
以“食光里的农园”为主题
农园也进行了软装设计的全面升级
这不只是一次装修
更是一场由师生共同完成的“空间种植”实践
分散于农园的五个角落
二十四节气、在地食材与校园记忆相融合
将食堂变成可翻阅、可互动、可续写的
“校园共享日记”


时光·食光
南门入口楼梯间
长出了“西瓜柜子”“西红柿坐凳”
楼梯扶手搭配瓜果蔬菜共绘墙
“农-时-食”扶手时间轴
展示作物生长周期与节气变迁
往日被忽视的楼梯角
充满自然气息

错落的台阶、柔软的坐凳
铺展开一个没有边界的展厅
设计者心得:
结合老师的想法,我们想把这里活化,打造成一个活跃的公共空间。为了激活楼梯下空间,我以农作物作为设计元素,把楼梯下不好用的三角形想象成西瓜的一牙,设计为一个多功能柜,一面作为失物招领的展示,一面作为休息区的储藏柜,并且命名为“西物招领”。这些可爱的想法让我的设计过程充满乐趣,也希望能让来就餐的大家会心一笑。
——刘浩然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4级硕士生
种子叙事场
东侧楼梯拐角
以种子空间的创意
打破一向被框定的展览模式
变身食堂烟火里的“生长场”
首期展览以现代农学院和现代农业研究院的
科研成果展示为主
在农园的餐桌上
写下“扎根”与“流动”的诗

设计者心得:
经过一遍又一遍地打磨,“种子空间”“流动性展角”不再只是装某种功能的盒子,而是能跟着时间变,能换不同展览、适配各种需求的存在,在不同时节给大家不同的惊喜,也让这个角落永远有新鲜劲儿。
——陈诗瑶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4级硕士生
鸣穑知时
北门入口的楼梯转角
一处明亮空间倏忽映入眼帘
发声装置、问号砖块、节气食物
将低矮空间化身超级玛丽游戏
“拍一拍”“跳一跳”
“小心碰头”的告示背后
藏着农园新“彩蛋”——
拍打砖块,便会随机收获节气谚语
或绿色饮食小贴士


设计者心得:
真正去理解并利用场地的“短板”,让本来容易被忽略的低矮角落,变成大家都会停下来参与的趣味点。把防撞、互动、文化传播三者结合起来,既有童趣感,又有节气与饮食文化的深意,让人在一次“拍一拍”中,收获笑声和记忆。
——黄懿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4级硕士生
《食·时·纪》
一面可触摸的时间展板
年份以滚轮拨动
月份用转轴切换
白色盘子嵌入日期
随食物变化而移动
在三楼楼梯正对墙面
三餐为「食」,岁月为「时」,铭刻为「纪」
记录每个在校的寻常日子
也帮归来的校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天
愿君时时挂念,常常见面

设计者心得:
在设计之初,对同学们进行了采访,其中有一句让我很有感触的话:“农园三楼嘛,大概就是开学吃一餐,毕业吃一餐,大学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同学们的点评说明农园三楼既是重要时间节点的象征,但平时又是一个缺乏关注点的空间。餐盘与饮食是时间的记录,试图用每日的餐盘打造一个具象化、可参与、可更新的“时间装置”。
——蒋斯涵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4级硕士生
食光廿四帖
食堂内的装饰画更是极富巧思
循《时食记》之意
24幅时食水墨小画
在时令更迭中
食堂让应季的美味登场
是对天地馈赠的致敬
也是对日常奔波忙碌的温暖照顾




设计者心得:
装饰画主题围绕“北大餐饮中心官方资讯公众号”推出的《时食记》系列推文进行科普展示,于是结合其内容绘制了水墨小插画。希望可以通过24幅小画,吸引更多朋友了解时食的智慧。无论哪个节气,都希望大家好好吃饭,吃好好饭。
——吴卓忆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4级硕士生
在农园
不只有美食与巧思设计
还有责任、故事与温度
从2024到2025
农园食堂装修改造期间
为了不影响校内的餐饮保障
农园师傅们利用两个暑假
进行了两次搬迁
面对工具繁杂、设备沉重、时间紧迫等问题
大家齐心协力
拆装、打包、搬运、调试……
在高温酷暑中并肩作战
常常汗如雨下、不辞辛劳


而农园所在的这片土地
同样蕴含着深厚内蕴与无限可能
历经两百余年的历史变迁
从清代皇家园林到燕京大学农场
再到北京大学食堂
一次次拔地而起与转型变化
都镌刻着时代的模样与无数人的记忆
并在不断更新中
呈映出多元的发展可能

1996年3月13日的农园食堂
↓↓↓点击图片,了解农园的百年历史↓↓↓

经过十四个月的阔别
我们与农园在初秋时节重逢
老味道不改,新惊喜不断
和老朋友新同学一起
来吃一餐饭,续一段故事
让我们将“好久不见”变成“常来常往”
共同开启新学期的崭新篇章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餐饮中心
编辑 | 张一涵、孙小婕
图片 | 黄喆、朱成轩、楚召瀚、翟梦坤、徐治荃、郭梦姣、陈三条
排版 | 赵凯南
责编 | 陈蕾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