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管清友:我们需要一种新的金融叙事观
新京报 编辑 何安安
2025-08-30 18:05
《金融叙事观:从资本逻辑到人文逻辑》紧紧围绕叙事观念这个思维意识层面的话题进行求索,试图以一种开放式结构,将经济学、金融学与传统文化、新闻传播学更好地结合起来,透过林林总总的金融现象挖掘其内在的叙事逻辑与演化规律。

长年从事金融工作总是需要在海量财经讯息中穿行,这种状态已经成为我生命画像的一部分,只有时刻保持对报刊杂志或社交媒体上流行叙事的高度敏感,才能从世界经济的日升月落中感受社会变迁的脚步。


人类都生活在故事中,在故事的感染下选择了一种我们认为正确的人生轨迹。房地产的繁荣或萧条、股市的跌宕起伏、人工智能的勃兴……无论观点与我们相同或相左,都提供了观照和解释市场现象的一扇窗口,叙事中表现出的经济信心或市场恐慌,深深浅浅地影响着人类的情感、决策和整个经济社会的走向。


叙事真的很重要,它承担起统领人类思维价值观的功能。假如没有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大规模叙事,零碳行动或责任投资这样的概念还能深入人心吗?假如没有经济学家、金融机构和记者共同打造的故事,仅仅依靠市场上参差不一的数据,我们还能在不确定的金融市场中寻找可能的区间吗?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在《叙事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现象背后的叙事力量进行了重点阐述,开辟了一门容易被主流经济学理论忽略的新型学问。张磊在作序时说这本书“独辟蹊径地将叙事引入经济学领域,将过去依赖于抽象建模和数理统计的经济学还原到有温度、有感知的生活切片或历史场景中,人们的言谈、议题和故事,成为解构经济现象的重要维度。”


的确,叙事给日常生活带来的风吹草动总是以各种场景形式存在于我们身边。产权配置的叙事如何影响经济绩效?CPI、PPI的变化跟GDP或股票指数有哪些关联?某种叙事和经济指标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联系?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充斥真相与谎言的信息场中,哪些叙事是人类需要的,哪些是应该屏蔽或者压根就不该出现的?这让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更深层的追问:人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叙事?现有的叙事是否是正当的?


如果不能回答人类需要怎样的叙事,就不能从原初意义上建构叙事的思想体系,也就不能解答什么样的经济金融叙事才符合现代文明的价值与标准。青年经济学者王权站在人类关怀的视角,从金融领域纷繁复杂的故事中提纯凝练出以中华文化民本理念为依归的金融叙事观念,他的新著《金融叙事观:从资本逻辑到人文逻辑》就是这样一本可以用来解惑的书。


《金融叙事观:从资本逻辑到人文逻辑》

作者:王权

版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5年8月


单向逐利:资本逻辑的局限


当炒房致富的故事铺天盖地时,做出房价上涨的预判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当战争和萧条的故事甚嚣尘上时,投资黄金的冲动一点即燃……叙事确确实实会对经济行为和公共信念产生影响,每一则故事都会促使人的行为与其内心深处的价值观紧紧相连。


虽然希勒归纳了故事在推动重大经济事件上起到的作用,揭示了人的立场和视角如何塑造其行动和决策,并深入分析了流行叙事对市场的影响途径,呼吁人们重视叙事的功能与价值,但却忽视了对叙事正义性与合理性的追问,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资本逻辑的支配,只是委身于这种逻辑之下开展叙事研究。


资本逻辑主导的叙事研究习惯采用量化模型,将人与人之间理解世界、理解彼此的心理感受层面的东西用定量指标加以表达,并作为金融研究的重要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制定相关策略,从根本上还是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多回报。


不可否认,故事的感染力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在资本逐利逻辑的驱使下,随着时间推移,流行故事往往会呈现各种不同的版本,真真假假、莫衷一是。当这些故事如病毒般传播扩散时,可能会被无良商家利用,给经济带来负面后果,荒诞不经的故事也会深深影响着社会民众对金融机构的印象。


《华尔街之狼》(2013)剧照。


一方面,人们普遍以为金融行业内部,充满了各种富丽堂皇的工作空间与星罗棋布的高薪职位;另一方面,人们普遍以为社会上的P2P、消费信贷和不良资产,暴露出行业的隐秘性与欺骗性,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而出的各种惊天大案,共同成为这个行业污名化的源头。这是许许多多金融故事“共业”的结果,金融俨然成为民众心中爱恨交加的殿堂。


这是金融叙事渲染下的行业误读,是对金融在国家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刻理解的表现。然而,叙事经济学更倾向于将学术目光投向如何让产品得到商业社会确认,如何为商家筛选出符合商业规律的行动策略,抑或是帮助人们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但却忽视了对故事生产源头的追溯,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金融叙事理念,按照什么样的技术规范去讲述怎样的故事?


民本传统:人文逻辑的彰显


单一的财富增长叙事并不能狙击欲望的洪流对社会和自然的蚀坏。人类要想更长久地运行在这个宇宙中,必须超越希勒的研究边界往前回溯,追及更加本源也更为至关重要的东西。因此用什么方式讲述以及讲述什么成为王权新书探讨的重要话题。


某种角度上可以说,研究叙事对经济金融的影响是叙事已经发生后的环节,更多的是从叙事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上来看待叙事,而王权研究的是这种影响发生之前,也就是叙事诞生的环节,从源头上为叙事加上了一道过滤机制。通过筛选与沉淀,我们可以看到更加符合人类美好夙愿的故事。


这就将希勒的思想体系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并不局限于研究叙事对社会的影响,而是更加关注叙事背后的个体福祉与普遍需求,认为财富增长的根本追求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资本逻辑朝人文逻辑转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七章《民本之道》一节中这样写道:“如果金融业只奉行丛林法则,以邻为壑、弱肉强食,最终每个参与者都将受到伤害。为此,金融叙事必须回归民本理念,将金融为民的发展理念真真切切地落到实处,如水之仁,善利万物,增进社会的总体幸福感。”


只有王权执戟冲向风车,提出了“人文金融叙事观”,站在民本立场,将资本逻辑主导的叙事引归到一种更加符合人类天性与现代文明的轨道上来,让社会民众能够在金融故事中更好地理解资本的良治与善治,对金融运行机制产生更加深刻的价值认同。但愿金融界都能懂他,也能懂得中华文化的初心和良心。


作者深入挖掘中国古典叙事中蕴含的对生民黎庶的关怀,引用了《诗经》《乐府诗》等典籍中关于民生疾苦与财富分配的诗性表述,认为宋元话本与明清小说中有许多内容体现了市井经济中的义利之辨,认为中华文化复兴中的金融责任理当包含民本之道与天下情怀,展现了全面审视金融使命与人类生存的初衷。文辞富丽,念及弗远的字里行间有一种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深忧虑。这种担忧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投资整体观:东西文明互鉴中的ESG》中也能读出。


《投资整体观:东西文明互鉴中的ESG》

作者:王权

版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24年7月


当市场上的大量金融机构一门心思醉心于收益攫取时,实务类的策略书显然更加受到追捧与青睐。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权为我们提供了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哲理书,一本耕耘在思想意识层面的启智书,用一种浑然天成的视角打开金融与文史哲的通道,将金融叙事与生命、世界以及价值紧密相连,这正是当下金融行业缺少而又应该珍视的东西。


金融叙事只有在财富增长与民本追求之间寻觅平衡,才能避免陷入单向度逐利的魔怔。金融机构只有发心为社会服务,才有存在与可持续发展的理由。王权用独特而深刻的妙笔,将自己在金融叙事领域的真实体验铭刻下来,让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丰富与阐发


虽然叙事经济学是希勒在2017年首次提出,但是叙事概念的出现却由来已久。医疗、教育、农业、工业等领域都存在着叙事研究,但是金融领域肯定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从货币起源到复杂的资本市场,金融贯穿了生产、消费和财富积累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其他各个行业之中,深刻塑造了经济活动的结构和社会运转的方式 。因此,对金融行业独特文化传统的发掘与阐扬尤为重要。


不可否认,西方古典经济学也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内容,但这种人文内容不过是服务于资本增殖的合理化论证,体现为财富增长满足私人利益的资本生产积累,也成为现代金融理论和现代金融业运行的思想基础。


千百年来金融求利已成铁律,但是大利与小利的取舍,义与利的甄别更应当成为一种弥漫在金融领域的无形文化。王权的著作对这些做了充分阐释,将叙事视作一种历史、文化、时代精神与个体选择相结合的载体,通过对抽象金融的阐释、故事源流的追溯、影像美学的探究,将金融叙事领域的各种经验陈列出来,提炼出符合这个行业共同目标与追求的精神信仰。


《金融叙事观:从资本逻辑到人文逻辑》的出炉补益了叙事经济学在文化建构层面的不足,淡化了传统金融叙事对于数学工具过分倚重的倾向,深入挖掘神话、诗词、小说、戏剧、评书、能源等与金融故事的关联,激活了我们对于金融的未来想象,原来经济财富的增长可以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在一起。


王权的新闻传播科班背景以及多年穿行能源与金融行业耕耘纪实文学的实践使他比传统金融从业者更能够直面西方金融叙事的缺陷,提出基于中国经验的解决方案。他从叙事源头上查找问题,将文学、哲学、金融学、新闻传播学与中华文化融通,又引接西方现代文明通识,从人文视角架构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叙事思想体系,也即“人文金融叙事观”。


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融通”,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金融叙事实践的全新视角,金融叙事创新总是需要理论研究作为先导,只有从源头上对叙事观念进行正本清源,才能让每一则金融故事的出炉都是在秉承叙事正义与价值超越基础上达成的,在社会层面也更加具有启蒙意义与长远价值。


在具体写作层面,作者创造性地将金融行业与海洋石油工业进行对比,并在附录中援引了金融类和石油类的非虚构作品。作者认为金融行业的抽象性不仅来源于金融概念,还包括复杂的金融产品以及单调的工作环境,毕竟写字楼内的耕耘,远远比不上海洋石油工业领域高高的钻塔和油龙奔腾那样的画面,但是资本的力量却又在时刻改变着实业,应当向实业叙事取经来补充金融叙事的单薄。


通过对金融叙事观的有益探索,可以丰富与阐发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更加独特的文化依托,这也是构建金融话语权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你听闻到那些触动人心的故事时,那些共情的真实景致也会借着故事的微光照见你我,让我们寻找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


创造出有吸引力的金融故事


普罗大众、职业经济学家、金融政策制定者都是叙事的“当事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的政策叙事,还是社交媒体自发形成的消费叙事,都有可能从微观上塑造个体决策,从宏观上影响经济运行。


正如前文发出的一系列追问,倘若与普罗大众密切相关的金融领域不断滋生大量的非正当叙事呢?倘若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流窜到人类生活中呢?倘若某种叙事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呢?这样的叙事研究除了能够为无良商家献上一柄侵蚀道德与良知的利剑,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诚如书中所言,“只有当叙述者对经济生活有着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经历的事物有着独特的发现和思考,才有可能创造出有吸引力的金融故事。如果我们不能抛开单纯追求物质效益最大化的一元思维,就无法真正重视金融人的本真需求与情感价值,就无法唤起人们对蛰伏在所有生命背后心灵世界或价值世界的觉察和共鸣,捕捉金融活动中那充满喜悦、悲伤、颓废或深情的真实面目。”


正因如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一种被汪洋恣肆的文字流电击后的幽微上瘾,这是文字与心的相遇,微麻、微醺却又沉醉其间,发酵化合。作者入木三分地描绘出这样一个实实在在嵌入经济金融领域,并与人类生活紧密攸关的大课题,就像一部让人看了还想再反反复复,一直观摩下去的“电影大片”,生活方式、人生信仰、东西文化……全都涵盖在《金融叙事观:从资本逻辑到人文逻辑》的“视觉盛宴”中。


温情的笔调、历史的脉动、文化的沉浸……没有强迫与说教,却散漫出润心的力道,信手拈来的例证恰如其分地阐释了主题。人类之所以能够回忆走过的路,总是得益于经历的一个个故事构成的路标,引导我们回顾个人成长的独特历程。当然就像作者所说,“这并不是说讲好金融故事一定要从物理空间上近距离地表现金融及相关行业的人或事,而是要从心灵空间上零距离地眷注金融行业每一位个体的生命体验、生命价值和生命真义,让金融叙事散发着人道主义精神。”


感谢王权自出机杼,用温情脉脉又蕴藉隽秀的文笔,领风气之先,在故纸堆中披星戴月,淘漉爬梳,从先贤智慧浇灌的枝头采撷滋养苍生的果实,若非一颗为国为民之心,断不会为之乐此不疲。于我而言,这种边叙边议,史论交融,情理并驾的文风昭示着一种大爱情怀,字里行间有一种“善”的信仰在流淌,浸润到读者的六根中……


王权的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具象的金融业务中抬头,驶向广阔的人文海洋,思想深邃、语言优美、情真意切。无论你是金融从业者、文学爱好者还是哲学追求者,都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无穷的启示和愉悦。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


撰文/管清友(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何安安

校对/张彦君

相关推荐
逐光之约
新京号
首届“新浪新闻·热浪之夜”收官:跨界思想交锋,共赴热爱与未来
科技
寻忆“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新京报中文学术文摘
文化
从前沿想象到AI落地,创新如何重塑增长|外滩大会首日观察
科技
2025天下女人国际论坛在京举办
公益
“自爱”与“浪漫爱”相抵触吗?
文化
李九霄:“刀子”诠释了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丨塑造英雄
娱乐
在舆论风暴中,运用传播的逻辑去思考和生活
文化
新京报&西凤酒2025年8月新书榜
文化
黄梵:新诗呼唤中西融合的诗学
文化
热门评论
152****1677
7天前
非常经典的一本书,值得认真咀嚼。讲出了一个金融领域普遍存在却又长期没有解决的困境。很有建设性的一本书。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