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未来》:未来学的本质是“行动科学”
新京报 编辑 张进
2025-08-29 16:51
珍妮弗·M.吉德利在《未来》一书中探讨了一些我们最急于知晓的问题:什么是“未来”?未来是尚未到来的时间?未来是乌托邦?未来有没有历史?未来只有一个,还是有很多可能性?未来是真的可以预言,还是由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创造的?

近日,由译林出版社、未来学家俱乐部、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品牌“上图发布”和《竞争情报》杂志联合主办的“未来学・中国式答案:如何用教育赢得明天?”主题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活动以澳大利亚未来学家珍妮弗・M.吉德利所著《未来》中英双语版的推出为契机,来自未来学与教育学领域的多位专家,通过主题演讲、跨界对话及现场互动,系统解析了未来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共同探讨中国教育应对未来变革的可能方向。

“如何用教育赢得明天?”主题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的缘起《未来》一书,源自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作为未来学领域的入门指南,《未来》系统梳理了过去3000年人类的未来观与相关研究理论,以通俗的语言解析如何正确理解未来,提供了走进未来学的钥匙。正如中国未来研究会首席顾问、未来学家秦麟征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言:“未来可以通过行动和决策来塑造。”

《未来》

作者:[澳大利亚]珍妮弗·M.吉德利

译者:刘露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25年2月

活动现场,秦麟征表示,未来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时间维度的延续。他指出,未来观是个体或群体对未来的看法、态度、信念与预期的总和,决定了人们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未来观能帮助教育跳出传统思维定式,重塑教育生态,以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变化。秦麟征指出,未来观强调跨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与技术环境。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未来观?秦麟征认为,应通过观察历史脉络、分析发展趋势来预见未来,借助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预测模型,培养前瞻性思维,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卜玉华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切入,提出技术发展已远超教育迭代速度,“当前教育若仍以传统知识传授为核心,12年后走出校园的学生,将面临‘毕业即淘汰’的风险”。对此,卜玉华认为,未来教育需要实现三大转型:从“教什么”转向“学会学习”,从“标准答案”转向“提出好问题”,从“知识消费”转向“知识创造”。卜玉华描绘了2035年一名12岁学生的学习场景——清晨与海洋生物学家实时对话分析数据,上午参与跨代际工作坊探讨节碳循环,下午在海洋馆解决真实生态问题,以此说明未来教育时间弹性化、空间无边界、知识网络化的特征。

未来学家俱乐部联合发起人、未事咨询联合创始人胡镔,是未来学在教育与社会创新领域的实践者。胡镔分享了未来学落地教育的实践经验:在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他带领高一学生以“循环经济”为主题,融合化学、社会调研与设计思维解决校园食物浪费问题;在同事与上海纽约大学的选修课合作中,他们发现“即便优秀学生也认为自己缺乏对未来的主导权”。为此,他推动“无围墙学校”试点计划,倡导“跨学科认知融合、知识转化为行动、激发个体主体性”的教育理念:“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未来学的本质是‘行动科学’,要让每个人都成为未来的定义者,而非追随者”。

在圆桌对谈环节,未来学家俱乐部联合发起人林丹引导嘉宾围绕未来学与教育的结合点、中国式未来学的特色、未来素养如何培养三大议题展开对话。秦麟征提出教育未来化的概念,强调每个学科都需要融入未来视角。卜玉华表示,未来学是帮助个体和社会跳出当下局限、想象并创造多元未来的重要方法。而在胡镔看来,我们需要打破“二手未来”,让年轻人找回对未来的定义权。

记者/何安安

编辑/张进

校对/赵琳

相关推荐
AI为转化医学注入新动能!第三届生物信息与转化医学大会怀柔启幕
新京号
智启京和AI梦,领航未来科技风:2025年第五届和田地区“京和科技月”系列活动隆重开幕
新京号
太吸睛!大兴这场校园活动看点十足——
新京号
清华附中建校110周年,未来将聚焦“AI+教育”等三大命题
教育
杨振宁最后一站: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设立缅怀室,即日起开放吊唁
教育
AI 如何听说读写?北航教授与顺义小学生畅聊何为人工智能
教育
诺贝尔经济学奖,重新发现企业家 | 新京报专栏
观点
地球上的“月球空间”?北大同学在这里上课!
新京号
用故事“解码”科学!科学教育的鲜活实践在这里上演→
新京号
专访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主席:北京世妇会成了“商标”
国际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