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抗战年代的“冀中干娘”,自己家改成“地下医院”| 故影映山河
新京报 记者 杨凤琪 蒋鹏峰 林周楠 编辑 郭超
2025-08-29 11:50
抗日战争期间,冀中平原的普通农妇李杏阁将自家改造成“地下医院”,先后掩护、护理了70多名八路军伤员,被战士们亲切称为“冀中干娘”。


村里来了八路军 百姓抗日有“靠山”


河北安平县台城村,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的展墙上,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定格了1944年11月的荣耀时刻:一位普通农妇骑马戴花,在村民簇拥下接受冀中军区的表彰。时任冀中军区政委林铁、副政委李志民亲自为她牵马。这位妇女就是被授予“冀中子弟兵的母亲”称号的李杏阁。


1901年,李杏阁出生于河北安平一个贫苦农家。十七岁嫁到报子营村后,命运并未垂青这个坚韧的女子。丈夫早逝,留下她和几个年幼的孩子,最艰难时一家人只能以讨饭为生。然而,1937年聂荣臻率部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让这位贫苦农妇的人生发生了根本转变。


“俺奶奶一看是八路军来了,帮助老乡扫院子、挑水、干农活,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李杏阁的孙子刘玉军回忆道,“她对这支队伍产生了深深的好感,心都投入到抗战中了。”正是共产党的军队带来的这种亲人和靠山的感觉,让李杏阁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妇救会在抗战中 发挥关键作用


1938年4月,冀中行署初步成立后,妇女救国联合会迅速在各县普及。据《冀中妇女运动档案选编》记载,仅1939年,妇救会就组织妇女制作军鞋23万双、棉衣4万套,并承担情报传递、伤员转运等重任。安平、深泽等县通过“识字班”扫盲上万人,培养3700余名妇女干部参与基层政权,报子营村的妇救会也应运而生,李杏阁成为其中的一员。妇救会成为根据地巩固的关键力量。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李建抓描述,1944年农历正月,冬天的天气格外寒冷,战斗后的八路军从滹沱河转移出来,浑身湿透,报子营村及周边村庄的妇救会妇女们,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棉服,让八路军穿上,而她们自己则穿着单薄的衣裤回了家。时任冀中行署主任罗玉川感慨:“杨各庄一胜,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更是靠老乡衣裳捂出来的!”


1940年,日军出动5万多人对冀中进行大扫荡。冀中军区主力部队跳出包围圈后,留下的伤病员分散隐蔽在各村的农户家中,一户农家就是一户抗战堡垒,“堡垒户”的名字就是这样而来,李杏阁的家也成了一个可靠的庇护所。


八路军重伤员 在李杏阁家中康复


李建抓介绍,在抗战期间,“堡垒户”是共产党安排的比较可靠的家庭。1942年冬的一个深夜,村长敲响了李杏阁的家门,送来重伤的八路军战士刘建国。


这位八路军战士被日军砍了十六七刀,颈椎受伤,甚至无法抬头。刘玉军称,当时没有任何专业的护理条件,李杏阁只能用棉花蘸着盐水或白开水擦拭伤口。为了给刘建国喂流食,她想出了一个办法,用芦苇秆做成吸管,一点点地喂食。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刘建国的伤势逐渐好转。


刘建国的女婿任根柱后来听岳父回忆说,两年后,刘建国身体基本康复,才回到了城西王庄村,他将李杏阁认作干娘,感恩她的救命之恩。直至李杏阁去世后,刘建国拄着拐杖,一步三磕头地前来吊唁,“他总说,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是李大娘给的。”


“我奶奶去世的时候还嘱咐我们,邻村有个刘建国,那是你们的叔叔,从小就这样教育我们。”刘玉军回忆奶奶的一生,说到动情时刻忍不住哭出声。


李杏阁多次遭追捕威胁


随着反扫荡斗争深入,伤员越来越多。村党支部帮助李杏阁在家中挖了两个地洞,专门供伤员隐蔽养伤。李杏阁的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成了冀中地区的“地下医院”,先后掩护、护理了70多名八路军伤员,被战士们亲切称为“冀中干娘”。


1942年,晋察冀分局“北寨会议”提出“到敌后之敌后去”方针,针对平原无山地屏障的特点,推广地道战、地洞隐蔽等战术。“堡垒户”作为隐蔽伤员的核心节点,成为了“突破封锁、在敌后站稳脚跟”策略的关键。


敌人的扫荡日益频繁,为了躲避日军的搜查,李杏阁和家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帮伤员隐蔽。刘玉军说,有时地洞里容纳不下太多伤员,他们就把伤员转移到土炕上,当日本兵来询问时,李杏阁就谎称伤员是自己的儿子,得了瘟症。在那个年代,瘟疫是一种令人恐惧的传染病,日本兵一听,往往不敢进屋。


为保护八路军伤员,李杏阁多次遭遇日本兵的抓捕和威胁。有一次,日军将村民集中到空场,用刺刀顶住李杏阁的胸口,逼问八路军伤员下落。她面不改色,只回答了三个字:“没见过!”还有一次,日军军官拿着刺刀要扎她,她一闪身,索性没被刺中要害,躲过了一劫。


是什么让一个普通农妇如此勇敢?刘玉军说:“俺奶奶跟俺们说,她就信共产党好,八路军能帮助穷人翻身,这就是她的信仰。”


1944年12月,李杏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她的两个儿子(一个15岁、一个18岁)都参加了农民保家独立团,延续着母亲的革命精神。解放后,李杏阁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1964年12月19日,63岁的李杏阁因病去世,但她的故事仍在延续。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李杏阁的后代与伤员刘建国的家属在故乡重逢,他们一起参观纪念馆,凝视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充满温情的年代。


■ 记者手记


我见证了李杏阁孙子与被救战士后代相聚


2025年7月1日,河北安平县阴雨绵绵,在县城的一个小院里,一位老人坐立不安,她是抗战老兵刘建国的女儿,因为激动,她一晚上没睡踏实。


“听说李杏阁的孙子要来,她就开始张罗,想着见面穿什么衣服,家里准备什么吃的,一直忙个不停。”刘建国女儿的老伴儿说,这次见面他们一家都很重视。


这两家的缘分,要从抗战的历史讲起,刘建国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报子营村村长把他托付给了堡垒户李杏阁照顾,就这样,上药喂饭,把重伤的刘建国从鬼门关救了回来,刘建国康复后认了李杏阁作干娘。


当天中午,刘建国的女儿早早订好餐厅在楼下等着,远远看到车来,她几乎是小跑着到路边迎接,见面那一刻,她紧紧地抓着李杏阁孙子的手。她在采访中无数次地说:“要是没有李奶奶,我爹早没了,哪还有今天我们两家坐在一起吃饭?”说话时,她眼眶泛红。午饭期间,本来不善言辞的刘建国女儿,破天荒地一次次端起酒杯向李杏阁的后人表达感谢。一个朴实寡言的农村妇女,在那一刻把所有想说的话都融在杯里,这是她向恩人的后代表达感谢的方式。


午饭后,两家人一起参观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展览馆,在这里,他们又见到了李杏阁戴着大红花的照片,两家人的共同话题就是老一辈那段抗战情谊。跨越了80多年,这份特殊的情感正是“堡垒户”李杏阁用革命信念浇筑的永恒见证。


专题策划 郭超

新京报记者 杨凤琪  蒋鹏峰 林周楠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杨凤琪
新京报记者
yangfq@bjnews.com.cn
记者主页
林周楠
新京报记者
linzhounan@bjnews.com.cn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故影映山河——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策划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