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成年人打赏主播后请求返还,法院判决:自主打赏不予支持
新京报 记者 吴梦真 编辑 甘浩
2025-08-26 19:41
成年人有义务对自己的消费决定负责。基于真实意愿的正常打赏行为,法院依法不会判决平台返还打赏金额。建议消费者量力而行,享受快乐的同时也要理性消费。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一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原告刘某打赏主播后要求平台返还20000元的诉求,未获法院支持。法院认定,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刘某的打赏行为是其真实意思表示,涉案网络服务合同不存在可撤销或无效情形,判决驳回其全部诉讼请求。


自称“被诱导”打赏主播,起诉平台要求退款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被告某公司为涉案直播平台的运营方,原告刘某是平台注册用户。刘某主张,平台主播在直播中进行“诱导”,导致自己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多次打赏共计20000元,该行为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侵害了合法权益。


刘某认为,被告公司监管不力,没有有效制止平台主播的“诱导”行为,且直播软件存在首次充值等奖励机制,导致他遭受经济损失,请求法院判令被告退还20000元打赏款项。


被告公司辩称,双方形成网络服务合同关系,原告未举证证明受到诱导。原告每一次充值均系独立消费,未超出正常范围,且涉案合同不存在法律规定的可撤销或无效情形。


经法院查明,原告使用的账号在2024年1月31日至2024年5月30日期间累计充值279次,每次充值金额从1元至889元不等,累计充值总额为13932元。


原告主张,平台主播表示送礼可加微信,却提供了虚假微信号,但没有提交相应证据材料。原告还认为,平台设置充值等级越高,提供越多进场特效和专属礼物的机制,诱导充值。


法院同时查明,被告平台在直播主界面提示用户“谨慎判断诱导打赏、私下交易”;支付界面上方显示“倡导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充值后会弹出“今日消费远超日常消费”的提示框,并提供消费限额提醒设置功能。


打赏系真实意思表示,成年人应对消费决定负责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在被告平台注册、登录、使用账号,与被告之间形成网络服务合同法律关系。该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应认定为有效。


法院指出,原告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平台注册账号并充值,通过打赏获取精神利益,意思表示真实且明确。网络直播用户自行打赏属于一种非强制性对价支付,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观看直播或是否对主播进行打赏。


原告在充值后,被告提供了相应的直播表演、等级特效等服务,并在充值过程中多次提醒用户理性消费,尽到了合同履行义务和告知提示义务,不存在原告主张的诱导充值行为。因此,原告与被告之间的网络服务合同不存在法定可撤销或无效的情形。


法院判决驳回原告刘某的全部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50元由原告刘某负担。目前,该判决已生效。


新京报记者 吴梦真

编辑 甘浩

校对 翟永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吴梦真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wumengzhen@bjnews.com.cn
相关推荐
谁燃放了那支夺命“狼嚎”?
时事
羞辱、“黄腔”、违约金,直播公司围猎未成年人乱象调查
时事
银行女职员诈骗后打赏6000万:平台、主播应否退还款项?
时事
银行女职员虚构理财产品诈骗近亿元,花6000余万打赏主播
时事
新闻8点见丨北京经济“半年报”出炉;“雪糕刺客”钟薛高还能翻身吗?
时事
新闻8点见丨“英菲尼迪车祸案”当事人王辉的15年;充电宝市场“变天”
时事
软色情语音厅,围猎未成年人
时事
17岁少年打赏主播豪掷45万,法院判决平台和家长共同担责
时事
多家互联网公司涉赌被查,网络游戏如何变成网络赌博?
时事
转账备注“订金”实则是“定金”,北京海淀法院以案说法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