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林门郑氏》:“她这个不幸的人,要如何被纪念”
新京报 编辑 张进
2025-08-22 10:35
本期探究疾病、死亡、母女关系、大家族内的张力等多领域的话题。

“你看你,多像她。你终究是,你母亲的孩子,不管你愿不愿意。”在新书《林门郑氏》的腰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作家林雪虹,虽然只有不足11万字,但这些文字的层次和维度都非常丰富。从最初想要冷静记录下母亲的疾病与死亡的过程,但写作过程里才发现这种距离感的保持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在探究的过程中,作家本人也借此思考起了自己的来时路。本期节目,媒体人小熊和本刊记者亚光对话作家林雪虹,一起探究疾病、死亡、母女关系、大家族内的张力等多领域的话题,欢迎搜索“在川上”收听完整节目。


疾病揭露出一个家庭的全部阴暗面


小熊:雪虹先谈谈新书《林门郑氏》的缘起吧。

林雪虹:得回到八年前,我原本是个老师,八年前我辞职想要全职写作。在我辞职三个月后,我妈妈生病了,再过几个月确诊她是胆囊癌晚期。我于是把手头写的小说放下,开始记录她生病的过程。我在中国,她在马来西亚,主要是我的两位姐姐照顾她,但有事情就会发很多照片,打无数电话,我们这样沟通。这是我第一次很直接地面对死亡和疾病,我的初衷很希望自己像个医学人类学家可以冷静、客观地记录下她生病的过程,我们都明白她将不久于人世。之前先是我外婆生病,外婆去世后妈妈生病,妈妈生病五个月后就走了。


我母亲病逝那天,弟弟整理她的遗物,我当时在日本也有远程参与。抽屉里面很多的记事本,也就是她的记账本,这些对我来说不陌生,她多年以来会记录下家里花了多少钱,孩子用了她多少钱,还有福利彩票赚了多少钱。还有其他一些小玩意、杂志,一些我没有见过的东西。这些成为了我写这本书的转折点,一开始专注在疾病,后来慢慢聚焦在妈妈的过去,她的每一样物品,这些点滴串起来。在这个过程里,我也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客观冷静地剖析了。


我甚至不愿意说,我在看我的母亲怎么死去,我希望我是一个作家,来看这个可悲的女人忧伤的故事。可是到最后我发现,其实里面不断地有很多我自己的故事,还有我们母女之间的张力,也有我兄弟姐妹之间的故事,种种这些全部串联起来。所以如果仔细看的话,这本书是流动的,随着我的生活,我的写作观念,也包括我的情绪、情感而改变。

图片

林雪虹,1982年生,马来西亚作家,现居中国天津。著有《别处的月光》、《林门郑氏》等作品。


小熊:你本来期许的是可以冷静客观记录,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原因是什么?

林雪虹:我们经常会说“I feel so sorry.”我最初的半年,每天想的就是“谁为死者伸冤!”然后我下半句就会说“你是谁,你以为你是谁?”“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心里一直在交织。我以为我在为一个可悲的一个忧伤的悲剧性女人在伸冤。可我其实很无力,我以为我是谁?我根本做不到,也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因为她就是你母亲,里面很多东西跟你是有联结的,离得很近。所以这个是非常难的。

亚光:亲人的病痛,甚至包括面对他们的死亡,是不是也是一个反过来让我们对他们重新认识的过程?所以也好奇,你在写作过程里会对家庭会产生新的看法吗?

林雪虹:当然有。我离家20年,以前可能就半年给家里打一次电话,匆匆聊几句就挂掉。上学时候没有钱,也就很少回家,然后也不想回家,就是一直远离,直到她生病以后才比较多地回家,那也就是一年一次或是两三年一次。我们家虽然五个兄弟姐妹,可是因为五个里面三个是在国外,然后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17岁,最小的孩子出生的时候,最大的孩子已经出国去上学了,所以很少七个人真的在同一个屋檐下。很多东西都是,比如妈妈那边跟你说,大姐怎么样,然后你也不想去找大姐核实,就这边听那边出。很长时间里,就是忙于自己的生活,这个家的东西知道后又很快遗忘,扫到地毯底下,就不想去面对它,直到疾病让我们不得不面对。


母亲生病以后,我们五个兄弟姐妹在社交媒体拉了一个群,叫林家铺子,这是我们第一次有一个这样的群。然后就开始出现各种分歧,比如该谁回去,该谁出钱,该谁照顾她,我才发现我们观念如此不同。疾病真的把一个家庭的阴暗面全都揭露出来,你才知道人是可以多么无情、多么冷漠。

母亲就像一颗被榨干的柠檬


亚光: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里面一些隐喻很触动我,比如雪虹会把母亲比喻为一个饱满的柠檬,然后不断被生活挤压。这个比喻是不是你在知道母亲生病之后,慢慢回忆过往才浮现出了这样的想象?

林雪虹:对,这是她生病以后,我写着就突然用到的一个意象。因为柠檬你喝多了,柠檬汁是带苦涩的,涩涩的感觉很锋利,虽然它很有营养。我辞职以后在家里写作也要做家务,以前我觉得自己精力很旺盛,但是在家里做家务做一点点事情就要休息,要喝下午茶,要看书,甚至养成睡午觉的习惯。然后我才意识到,她从早做到晚是怎么做到的?


有一个夏天我们在北京看路易丝·布尔乔亚的展览,那个大蜘蛛笼罩下来,艺术家形容她的妈妈一直低头在缝纫机前面埋头工作,因为她的妈妈也是个裁缝。我也会因此想到我的母亲,她看起来永远精力充沛、雷厉风行,说话很大声、笑得很大声,行动力很强。可是你没有认识她的另外一面,我觉得她一直在被我们压榨,你要你索取她就一直给一直给,然后你走得越来越远,她就像一颗被榨干的柠檬。

图片

《林门郑氏》

作者:[马来西亚] 林雪虹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5年8月


小熊:你对她的同情、怜悯之类的情感,主要是来自这样的被索取性吗?

林雪虹:首先是,她很想长寿但是没有如愿。她被确诊之后,第一个反应是说,“是因为我没有照顾我的妈妈,所以我才会得癌症吗?”因为她是很迷信的一个女人,然后她在医生面前摊开自己的双掌,细细地看,幽幽地说,“算命先生说我会活到93岁……。”她一直是相信好心有好报的,结果我上一次回老家,我的六姨妈告诉我,她有一次流着泪对六姨妈说,“早知道我就做坏人,坏人才会长命。”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个自私的人,很长寿。


其次是,她婚姻不幸福,她没有一个在我认知里面的美满家庭。对我来说爱情是一个堡垒,她没有这个东西很可悲。我爸爸很多年没有工作,所以有20多年,她还得照顾这个丈夫。她的生活真的不美满,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她基本没有。

小熊:你提到你本想客观记录,却转变了方向。我想问的是,如果她不是你的母亲的话,而是你在生命里面,接触到了这样一个人,有这样一段故事,你还会选择花这么久的时间记录下来吗?

林雪虹:这几天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不是应该要承认说,因为她是我妈妈,她跟我很亲,所以我才更有动力,更有欲望去写下来。我有时候会看到或者听到别人的故事,有一些故事真的触动我,会想要写下来。可是我已经没有办法说如果一模一样的故事,如果她不是母亲的话,我还会不会愿意花六年、八年也要写完。也许感情不会这么充沛吧,也许真的能做到一开始讲的冷静、客观,像个记者。

小熊:我觉得你在努力地去保持一种距离感,或者说一种观察视角。可是这个东西你后来又发现它其实是很有牵拉性的,不是说我想要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因为毕竟那是你来时路的一部分。你为什么是今天的你,或者是你突然间发现自己竟然跟母亲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明明不喜欢这个人,我怎么有一部分变成了他的样子的那种复杂情绪,是各种东西交织在一起的。

林雪虹:就是这样,包括现在,比如我先生会说“你睡觉的样子,真的很像她”,或者我近视很深,你会想到她近视也很深,怎么又跟她一样了,牙齿不好,怎么又跟她一样,肠胃不好,她也是肠胃不好。前天我给我大姐看一张我的照片,她说恍惚之下觉得很像妈妈。很多外在的和内在的东西,你不得不承认你真的是这个女人的女儿。

图片

林雪虹和母亲。受访者供图。


你不要留下我未受哀悼和葬礼便离去


亚光:可能人走了之后,你会发现最悲凉的一件事情并不是他带着很多遗憾走了,而他走了之后,他的痕迹就迅速在这个世界上都消失了,虽然逝者已经感知不到了。这时候,我会替他有一点难过。家里的人渐渐也不再讨论他,或者只在特定时间才会谈起。所以,雪虹写这样的书,和过去的日子产生一些纠缠,这些纠缠本身,可能也是在延续亡者的生命。

林雪虹:葬礼其实是给活人看的。你讲的这个我会想到我前两天看我妹妹在社媒上说,她看完了这本书,然后感叹终于有人把属于我们母亲的故事写下来了。可能她的想法和你一样,就是延续了亡者的生命。

小熊: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一些看,其实绝大部分人就是要慢慢消亡掉的,比如你去墓地逛,会发现百年前的墓碑已经没有人在维护了,破败了。人在这个过程里是必然会被遗忘的。

亚光:也不是说要流芳百世,但是人一想到自己可能马上就会变成一个存在上的“无”的时候,还是会从灵魂深处感到恐惧和虚无吧?作为离她那么近的一个人,你去看母亲直面这种巨大的虚无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呢?她有那样的恐惧吗?

林雪虹:我们那边有很多民间信仰,所以她还是会有一种很具体的寄托,当然对阴间和地狱的描述会让她恐惧。我在这本书的扉页用了《奥德赛》的一段话,给我的感触很深。就是你可能看到妈妈因为死亡被抛下了,在一个很幽暗无助的地方,世间的一切都离她而去……

“你不要留下我未受哀悼和葬礼便离去,

启程返家园,免得因为我受谴于神明,

而要把我同我的铠甲一起焚化,

在灰暗的大海岸边为我堆一座墓丘,

让后代人把我这个不幸的人纪念。

你做完这些事,再把我的划桨插坟头,

那是我生前和同伴们一起使用的船桨。”

——《奥德赛》(王焕生 译)


图片

扫码可收听完整版节目


作者/小熊 亚光

编辑/刘亚光

校对/杨利

相关推荐
熊、垃圾和观熊者的生态观察
文化
“最物美价廉的事就是读万卷书”,作家乔叶进高校讲述阅读与成长
教育
“跟着书单来追剧”:在舞台剧中重读文学经典
文化
在现场看九三阅兵式,他们倍感振奋
北京
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传承革命薪火 打造诗画乡村
新京号
习近平的英雄观
时事
“中天小姐姐”何橞瑢:在北京被善意和热情“淹没”
时事
一场马拉松赛后发言引发的纷争
时事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秀雅:“在人心里种下一棵健康的树”
教育
黄强最新署名文章
政事儿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