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神话的目的是向人们提供答案|《古史中的神话》分享会
新京报 编辑 刘亚光
2025-08-21 19:34
夏商周三代史至今仍被层层迷雾笼罩,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而三代祖代神话,更是处于迷雾中心,在神话与历史的混合中,显得更加混沌,至今仍没有让多数人信服的答案。

鲧、禹、祝融、喾、契、后稷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到底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后人造作润饰的祖神?他们的神话叙事,是否掺有外来神话的痕迹?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商代古玉,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商”“礼”“祈”“祷”等甲骨文字,与商祖喾契有什么关系?


而回溯这些上古神话,你会发现,神话里遍布的是“人”的故事,回答的是人对自身存在的哲学追问。“神话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提供答案,然后听众在其文化的价值体系中自行理解和领域这些答案”。


8月23日(周六)15:00,在方所北京店,新京报书评周刊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联合,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宋亦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晓旭与书评人李郁,围绕《古史中的神话》一书,共同开启一场跨学科的对话,从中国神话到世界神话,从人类学、考古学到历史学,从古文字到古文物,尝试重新讲诉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上古神话。

《古史中的神话》

作者:宋亦箫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

2025年4月

从大禹到后稷:夏商周三代造神指南《古史中的神话》新书分享会


对谈嘉宾

宋亦箫,《古史中的神话》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史、神话考古等研究。

易华,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博士,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溯源研究》首席专家。长期从事游牧与农耕民族关系史研究,《从万里长城到避暑山庄——中央王朝与游牧民族关系模式的转换》提出了“长城模式”“和亲模式”“征伐模式”和“山庄模式”,为理解中国民族关系史提供了新视角。另一方面致力于东西交流与华夏文明形成研究,提出“青铜之路”概念,认为青铜技术、羊与羊毛、牛与牛耕、马和马车等进入东亚,与东亚固有夷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夏文化。专著《夷夏先后说》化解了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与外来传播说的矛盾;《齐家华夏说》探讨了华夏文明形成过程。

徐晓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世界古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路易•谢和耐中心等校访问研究。主要从事希腊罗马史研究。目前研究兴趣集中在古代希腊人的族群认同、丝绸之路与希腊化文化、青铜时代克里特诸文字。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专著《腓利二世:霸权与泛希腊主义》。

李郁,自媒体文化博主 @胡同喵书屋,书评人、社科文献、文景年度好书评委,史家胡同博物馆讲解员。


时间和地点


2025年8月23日 (周六) 15:00-17:00

方所北京店

北京市海淀区五棵松万达广场二层

编辑/张瑶 刘亚光

校对/柳宝庆

相关推荐
《世界上真的有鱼吗》:鱼类的身体如同一部生命的启示录
文化
专访迈克尔·桑德尔:我不相信人工智能能代替人类思考
新京号
野蛮的冲撞与隽永的融合:古凯尔特人在欧洲的命运沉浮
新京号
野蛮的冲撞与隽永的融合:古凯尔特人在欧洲的命运沉浮
新京号
《大学之理念》:“大争之世”的“大学理念”之争
文化
从厨房到庙宇:古代埃及的鸟儿
新京号
从厨房到庙宇:古代埃及的鸟儿
新京号
许倬云: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丨逝者
文化
七夕节: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新京号
多和田叶子:在幻想中书写冰冷的异化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