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纪念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首都高校学子用艺术诠释家国情怀
新京报 记者 杨菲菲 编辑 巫慧
2025-08-16 12:42
“铭记烽火”主题歌曲征集活动正式启动,面向全国大学生征集原创作品。

合唱、朗诵、情景表演、短片……8月15日晚,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铭记烽火 砥砺青春”首都大学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活动上,14所首都高校的学子以艺术的表达、真挚的情感,致敬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彰显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北京师范大学带来的歌曲《有我》表演。主办方供图


本次活动作为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近 400名首都高校师生、北京市有关部门和宣传文化系统代表现场观看了此次活动。


致敬抗战历史,多种艺术形式再现烽火岁月


据悉,此次活动围绕“铭记烽火 砥砺青春”主题,创新融合了歌曲、朗诵、情景表演、短片等多种艺术形式,14所首都高校的学子联袂奉献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艺术思政课。


演出在北京师范大学饱含青春宣言的歌曲《有我》中拉开序幕。随后,中国传媒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以朗诵《义勇军进行曲》与合唱《保卫黄河》奏响了民族救亡的最强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共同呈现的情景表演《山河铭记》,深情朗诵革命烈士赵一曼、左权的家书,带领观众重回烽火年代;北京大学学生演绎的情景歌曲《毕业歌》,展现了抗战时期青年学子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报国壮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


中国传媒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带来的朗诵《义勇军进行曲》和合唱《保卫黄河》。主办方供图


《毕业歌》参演者、北京大学2021级本科生陈丞告诉记者,从节目中两个不同时代的青年群体的隔空对话中,感受到了旧时代青年报国的热情和爱国的情怀,自己也在一次次排练中有了更多的触动,“两个青年群体完成了历史使命的延续与传承,共同守卫我们的祖国。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参演,我感到非常自豪与骄傲,同时也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记者注意到,此次主题展示活动中再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带来的《南泥湾》,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演绎的《团结就是力量》,著名歌唱家杨洪基领唱、北京科技大学合唱的《游击队歌》,以及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带来的《五月的鲜花》等。北京邮电大学学生以原创歌曲《追光》,致敬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作出突出贡献的前辈。


著名歌唱家杨洪基领唱、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合唱了歌曲《游击队歌》。主办方供图


跨越时空,与前辈进行精神对话


当天晚上,著名导演谢飞作为讲述人,携手14所高校学生代表,深情诵读了其父谢觉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创作的七言律诗,致敬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和慷慨赴国难的英雄,将“传承”二字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


著名导演谢飞和14所高校学生代表表演了情景对话《薪火相传》。主办方供图


此次主题展示活动再现了很多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短片《战场上的音乐家》特邀98岁音乐家陈复君、95岁罗昌遐,深情讲述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的历程,再现延安文艺战士以乐为戈的峥嵘岁月;短片《胜利的那一天》则记录了101岁抗战老兵刘茂盛在青年学子陪伴下重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追忆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其讲述令全场动容,让烽火记忆照亮前行方向。


在短片《胜利的那一天》中陪伴刘茂盛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孙宇轩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一次与抗战老兵有了近距离交流,“刘爷爷给我们分享了很多他们抗战中的故事,他的手掌上还有对战时紧握敌人刺刀留下的伤疤。”这一刻,孙宇轩对这段抗战历史的了解从书本中跳了出来,“真实面对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战争的残酷,更能感受到那段岁月有多么残忍,我们取得的胜利是多么艰难。”


孙宇轩表示,在与刘茂盛的交流中得知他有一个心愿,“他一直很想看看咱们国家自己设计的飞机和导弹。我们送给刘爷爷一个1:1还原的歼15舰载机模型。收到飞机模型的时候他很激动,我也十分感触。作为后辈,我们也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科研一线不断探索,结合自己的专业,助力我们国家不断强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学生进行了情景表演《山河铭记》。主办方供图


活动在14所参演高校学子激昂唱响的主题歌曲《勿忘》中落幕。在场学子用掌声与欢呼表达自己的触动,他们表示这场融合艺术与历史的大思政课,让教科书上的文字化作了鲜活的生命故事,深刻体悟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与肩头的历史重任,立志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活动将于9月2日在北京卫视播出。此外,记者了解到,“铭记烽火”主题歌曲征集活动正式启动,面向全国大学生征集原创作品。优秀歌曲将经专家评审后全网发布,并通过广播专题、短视频展播、线下歌会等形式,打造“创作-传播-影响”闭环,让抗战精神的青春表达在线上线下持续激荡回响,接续奋斗力量。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杨菲菲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锁边有我·大地艺术季”璀璨启幕 艺术之笔共绘治沙同心圆
新京号
北京老干部大学“献给祖国的心声”主题朗诵会暨春季学期专项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成功举办
新京号
在“世界之家”读懂中国温度——记首都高校“最美后勤团队”勺园、中关新园公寓部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7月文艺资讯丨奏响 “运河华章”,绘就红色精神长卷
娱乐
如何活出生命的力量?作家刘庆邦走进北京交大分享“生命与文学”
教育
大戏看北京7月21-27日文艺资讯丨跟着音乐剧《甪端》游故宫
娱乐
《中华有好戏》 唱响中国节
企业资讯
招生|五大专业,一站全览!电视学院硕士专业指南来啦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6月文艺资讯丨伦敦西区话剧“少年派”开启奇幻漂流
娱乐
首场直播成功!国家大剧院"第二现场"百城千幕,实现全国同启!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