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何以中国 | 传承非遗技艺,让杨柳青年画“活”起来
新京报 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张磊
2025-08-07 21:21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 实习生罗杰坤)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玉成号画庄”第六代传承人,霍庆顺今年已经73岁了。他出生在天津杨柳青镇,受两个姐姐影响,5岁就开始学彩绘,12岁开始学印刷做年画,他一辈子都耗在了年画上。如今,他的儿子、儿媳(“玉成号画庄”第七代传承人张宏)也在制作年画,传承非遗技艺。

 

8月7日上午,记者随“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系列活动来到天津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和“玉成号”年画坊,看到不少精美的杨柳青木版年画。

 

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内有一幅《莲年有馀》,它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表作,画上的胖娃娃手持莲花,怀里抱着大鱼,满脸笑意。莲是连的谐音,鲶是年的谐音,鱼是余的谐音。“连年有余”是称颂富裕的祝贺之词,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内保存的《莲年有馀》年画。实习生 罗杰坤 摄

 

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明代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及天津漕运的兴起也带动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兴起,并日益走向兴盛,出现了全镇及周边村庄“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在霍庆顺看来,杨柳青木版年画可分为娃娃类、侍女类、民俗类、民间故事类、神像类这五大类,每一大类里又可以分出几百种样式。

 

他介绍,制作杨柳青木版年画包括勾、刻、印、绘、裱五大传统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够一个人去学一辈子。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寓意吉祥,这也是霍庆顺痴迷制作年画的原因。


杨柳青木版年画“玉成号画庄”第六代传承人霍庆顺讲解杨柳青木版年画创作工序。实习生 罗杰坤 摄

 

霍庆顺所在的“玉成号画庄”,最早创建于1926年。“玉成号画庄”历经多次改名,“杨柳青年画互助组”“杨柳青和平画业生产合作社”“天津杨柳青画社”都是曾用名。1993年,恢复名号“玉成号画庄”后,画庄也成了杨柳青年画家庭博物馆。再到2019年,张宏创办了“玉成号”年画坊,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在画庄里体验这个传承了400余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去年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张贴年画是“迎春”的重要仪式之一,春节申遗成功,对于提高年画的知名度也有作用。“很多人只知道画上的内容好看,对画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却一知半解。”霍庆顺告诉新京报记者。


“玉成号”年画坊里摆放的精美年画。实习生 罗杰坤 摄

 

霍庆顺表示,年画是中国古老而珍贵的民间艺术之一,其中包含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寄托。他在父亲的指导下享受着年画带来的乐趣,也希望全家人传承杨柳青年画技艺这一文化瑰宝,让杨柳青年画“活”起来。

 

编辑 张磊

校对 翟永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建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大戏看北京8月18-24日文艺资讯丨评剧《步步高升》演绎传奇
娱乐
单霁翔:70岁正是拍短视频最好的年龄
北京
昨夜芜湖江边,热闹非凡!
新京号
北京老干部大学2025年秋季学期火热招生中
新京号
《2025中国“宝藏小城”旅游报告》全文发布
财经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福建推动优质文化下基层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7月7-13日文艺资讯丨奏响盛夏艺术狂想曲
娱乐
大戏看北京7月21-27日文艺资讯丨跟着音乐剧《甪端》游故宫
娱乐
8月出发正好!这条不挑车型的清凉秘境线,引起极度舒适!
新京号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特色文化产业焕新姿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