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驼铃声中的童年往事——重读《城南旧事》有感
新京报 编辑 王硕
2025-08-02 05:55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择优展示。

从图书馆借来的《城南旧事》,封面上的骆驼被人用圆珠笔画了个铃铛,红墨水晕染成模糊的圈,倒像我高中书包上挂的铃铛,洗得褪了色还在响。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总喜欢追着书里的骆驼跑。看小英子数骆驼嚼了多少下草料时,我就趴在课桌上数窗外的麻雀,被老师敲着脑袋问,“数够一百只了?”那时候觉得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课间操的哨子好听,把“我们看海去”抄在笔袋上,跟后桌的阿杳勾手指:“考上青岛的大学,就去海边捡贝壳。”她当时正啃着苹果,果汁滴在字上,晕染成小小的海。


后来那笔袋被妈妈收进了旧书包。直到年初寒假结束整理行李,发现阿杳画的骆驼夹在书里——她总说骆驼的驼峰该画成馒头,结果画得歪歪扭扭,倒像食堂卖的豆沙包。视频时给她看,屏幕那头正飘着雪,到哈尔滨旅行的她说“这里的雪比青岛的浪头还大”,俩人笑出眼泪,像书里小英子看着妞儿的辫子消失在胡同口,心里有点空,又有点暖。原来有些约定没实现,倒成了挂在记忆里的铃铛,风一吹就响。


翻到“爸爸的花儿落了”那段,怔了好久。台灯的光落在“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上,忽然看见爸爸第一次送我去高铁站的背影——他帮我抬行李时,不小心磕到地上,石头把行李箱磕出个小坑,像书里英子爸爸钉扣子时锤偏的钉眼。临走时他拍着我的书包说“以后靠你自己了”,书包上的铃铛晃了晃,让人想起书里骆驼走过胡同时的驼铃叮当。这才懂,长大哪是突然的事,是像骆驼啃草那样,一口一口磨出来的:第一次自己缝掉了的纽扣,第一次在辩论会上驳倒对手,第一次帮学妹改简历时,忽然想起爸爸当年教我系鞋带的耐心。


合上书时,窗外的月光漫过对面楼的天台,几个学长弹着吉他,跑调的《童年》随着风飘过来。书里的驼铃、书包上的铃铛,忽然在风里合在一起响。原来林海音写的不是旧事,是每个年轻人心里的铃儿——那些没赴的约、没说的谢谢、没敢做的梦,都在铃声里慢慢酿成勇气。


或许未来的某天,我们也会像林海音回望城南那样,想起大学宿舍的泡面、图书馆里的旧书、朋友间没实现的约定。但那时一定懂得,所谓传承,不是重复过去的故事,而是带着那些珍贵的品质继续前行——就像驼铃的声音会传给下一队骆驼,我们心里的光,也会照亮后来者的路。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让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向前走的力量。


文/唐淑怡 北京服装学院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翟永军


相关专题

“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

相关推荐
放弃哈佛讲席教职,他与北大“再续前缘”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1月文艺资讯丨2025新年音乐会,奏响经典迎新年
娱乐
大戏看北京12月16-22日文艺资讯丨胡廷江作品音乐会将启
娱乐
万里茶道:片叶何以越关山
新京号
当你一直是真实的,创作也会源源不断|叶锦添新书对谈回顾
文化
秦淮风月忆繁华:曹雪芹记忆中的秦淮河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