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于苦难中寻光,在平凡里见真
新京报 编辑 王硕
2025-07-31 20:33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择优展示。

再次翻开《平凡的世界》,陕北黄土地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这部由路遥创作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等普通人在苦难中挣扎、在平凡中坚守的故事,重读之下,依旧能触摸到那些滚烫的灵魂,感受到平凡生命里的磅礴力量。


故事开篇,双水村的贫穷与闭塞如灰暗的底色铺陈开来。孙少安为了家庭,放弃学业、放弃爱情,在土地里刨食,在砖厂的起落中摸爬滚打;孙少平不甘于被命运束缚,离开家乡,在揽工的苦役与煤矿的黑暗里,用书籍滋养精神,以坚韧对抗苦难。他们的身边,是无数如田润叶、田晓霞、金波等鲜活的人物,各自在时代的浪潮里,书写着无奈、抗争、希望与失落。


重读时,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苦难”的诠释。苦难不是简单的悲惨叙事,而是生命成长的土壤。孙少平在煤矿,脊背被磨得血肉模糊,却从未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煤矿的黑与书本里的广阔天地形成强烈反差,让他的灵魂愈发坚韧。孙少安在砖厂倒闭后,承受着村民的质疑与生活的重压,却能咬着牙重新站起,苦难没有将他们打倒,反而让他们的脊梁更加挺拔。这让我明白,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不是要我们屈服,而是要我们在挣扎中学会强大。


书中的“平凡”二字,也有了更深的含义。双水村的人们,日复一日在土地上耕耘,为温饱发愁,为琐事烦恼,他们是千万平凡中国人的缩影。但正是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里,藏着最真实的人性光辉。少安对家庭的责任,少平对理想的执着,润叶在命运捉弄下的善良坚守,晓霞对真理与正义的追求,这些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汇聚成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让我们看到,平凡的人也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


这部作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在重读中愈发凸显。它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与阵痛,从农村到城市,从思想到生活,都在经历着破旧立新的挣扎。而放在当下,它依旧能给我们启示。在这个快节奏、充满诱惑与焦虑的时代,我们时常迷茫于“成功”的定义,执着于追名逐利。但《平凡的世界》告诉我们,回归生活本身,坚守内心的善良、责任与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就是一种伟大。


合上书页,孙少安、孙少平们的身影仍在脑海中浮现。他们是黄土地的儿女,是平凡世界里的英雄。《平凡的世界》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生命的教科书,让我们在重读中,学会敬畏苦难,珍惜平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平凡与伟大。


文/姚雪 北京建筑大学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柳宝庆


相关推荐
重读《平凡的世界》:在苦难中寻找生命的光亮
教育
《十二封信》今日开播,周翊然王影璐演绎双时空救赎纯爱
娱乐
以文立心,首都大学生“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百篇优秀作品出炉
教育
寻找红色记忆 | 铭记历史 赓续前行
新京号
薇薇安·戈尔尼克:成为“怪女人”
文化
《赴山海》:角色反套路,侠义更当代|新京报娱论
娱乐
今天,听毕业生对老师说——
新京号
“光明要从黑暗站出来”:穆旦的生命诗学
文化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的魅力
文化
我们的1945丨怀柔的烽火少年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