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文留镇银岗谷堆村,有两个刘诗利,大不相同。
7月14日,刘诗利坐在家中等待前来采访的记者。新京报记者 咸运祯 摄
对准摄像机,刘诗利坐在椅子上挺直腰板,身上的黑色短袖和休闲裤是新换的,他提高嗓门:“我是刘诗利,爱看书的民工大叔。”说完咧嘴笑了,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这是在濮阳市新华书店参加读书分享会时的刘诗利,看起来乐观,开朗,健谈。
正午日头晒,无人来访,院子里很安静。另一个刘诗利,终于得空给家里装了一根晾衣绳,汗衫后背湿了一大片,他坐在门槛阴凉处,摸出手机,看自己的采访视频。声音开得很小,看了一会儿,按下暂停键,把手机搁在条凳上。
今年六月,刘诗利以建筑工人的身份出现在作家陈行甲的新书分享会上。一位出版社编辑随手拍下这个画面,照片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很快,关于他的短视频在各个平台热传,数据显示,在主流短视频平台上,“爱读书的建筑工人”等话题阅读量迅速攀升至三千万。
少年时,刘诗利有一个当知识分子的梦,但后来,他在田间、工地里度过了大半生。天南地北的记者和网友涌进村子,试图从他身上挖掘“艰苦劳作之余仍不忘阅读”的励志故事。
面对镜头,五十八岁的刘诗利手脚局促得不知道往哪搁,话筒戳过来,他一个劲儿搓手上的关节,每个人都问他关于阅读的事,他翻来覆去地讲——年轻时爱看书,后来务农,农闲时去工地干活,有空就去书店转转。具体读过什么书,他闭眼想,答不太上来。
在此之前,命运在刘诗利身上拐过几道弯。他十五岁辍学,十七岁成了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又十年后,他与妻子接连生下两个儿子,孩子嗷嗷待哺,家里积蓄见底,他放下粉笔,又拿起锄头,扛起钢筋。
励志与反差背后,故事有更多层面。生活中的刘诗利,不全是外界想要看到的,农民工在苦难中饱览群书的形象。于他而言,阅读更像是一种朴素的慰藉,一种心有不甘的遗憾,一种接近于体面的生活方式。阅读全文>>>
2025年7月23日,山西省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王鹏故意杀人案进行一审开庭审理。这是本案时隔22年后的再次一审开庭。
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新京报记者 黄依琳 摄
王鹏作为唯一嫌疑人,22年前曾因涉嫌杀害妻子路亚丽被捕。2003年11月,该案第一次一审开庭,2004年一审判决书显示,由于证据不足,法院判决王鹏无罪。
2021年,临猗县公安局再次立案侦查,2024年王鹏第二次被逮捕。其父和四叔也分别以伪证罪和妨害作证罪被逮捕。
据2024年临猗县公安局的起诉意见书,警方重新立案侦查历经三年五个月,侦查工作包括开棺验尸,重新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重走案发现场,遍访证人、当事双方亲友家属、王鹏此前狱友,搜寻新证据等。
现代科技也令案件有了新进展,开棺验尸后从送检牙齿中提取的DNA检测结果显示,案发半年后从井里捞出的无名女尸系路亚丽,司法鉴定书显示死因不能排除窒息和失血性休克。
时隔22年,控辩双方围绕最新的证据展开了交锋。检方认为本案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辩方则认为,警方侦查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指控王鹏犯罪事实方面仍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王鹏犯故意杀人罪的罪名不能成立。
“路亚丽不是我杀的。”在庭上王鹏依然否认杀人。当天下午近四点,审判长宣布休庭,案件将择期宣判。阅读全文>>>
生育补贴、生育休假、住房支持……各项利好应有尽有。7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措施》的通知,推出了一揽子支持生育的政策,为“想生不敢生”的家庭切实消除后顾之忧。
7月31日,北京推出了一揽子支持生育的政策。资料图/新华社
从内容看,此番北京公布的15项工作措施,不仅一次性发放多个“红包”,各项政策之间也体现出相应的整体性、系统性。从加强生育服务支持、强化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到完善生育友好多元支持政策,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四大维度协同发力,形成覆盖生育、养育、教育全链条的支持网络。这种系统化的思维,跳出了“政策单兵作战”的局限思维,将形成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陆续完善,尤其是“三孩政策”的出台,满足了多数家庭的生育意愿和要求。然而,同时也应看到,现实中,由于经济压力、托育难题、住房紧张、教育焦虑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仍有不少家庭面临“想生不敢生”的情况,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也是当前生育率偏低的关键症结。
生育是家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抓大事需要谋大局。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有系统性、前瞻性的一揽子政策,而不能只满足于缝缝补补的“打补丁模式”。
可以说,北京的15项工作措施不仅能切实打消“想生不敢生”的顾虑,也让更多市民看到政府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力度。毕竟,只有切实消除现实负担,才能让更多家庭充分释放生育意愿。
当然,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需要逐步推进。也因此,这些只是结合北京当前实际制定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算无遗策”。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今后仍有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完善空间。
总而言之,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随着相应政策的发布与逐步落地,各方还需要结合实际,细化具体措施,明确任务清单,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工作网络。唯有如此,方能切实确保这些利民政策落地见效。阅读全文>>>
春访牡丹夏观荷,盛夏到来,京城的荷花成了夏天的“顶流”。炎炎夏日,北京有哪些赏荷纳凉好去处?一起来看。
特朗普对印度变脸了!当地时间7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称,自8月1日起,美国将对来自印度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外加一项未披露额度的罚款。
这是7月3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拍摄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图/新华社
特朗普写道:“虽然印度是我们的朋友,但多年来相对而言我们和他们几乎没有什么贸易,因为他们的关税太高,属于世界上最高的,而且他们有着所有国家中最为严格和令人讨厌的非货币贸易壁垒”。在另一则帖文中,特朗普又用大写的英语写道:“我们与印度有着巨额的贸易逆差!!!”。
特朗普宣布对印度加征25%关税,意味着印度对美出口关税将超过越南的20%,印尼和菲律宾的19%,以及日本和韩国的15%。这让今年2月印度总理莫迪访美时宣称的“印度在特朗普政府中有优先地位”的自我定位,成了一个笑话。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印度有多大可能妥协?
此前,印度希望把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的时间延迟到10月以后,而不是特朗普设定的最后期限8月1日。但特朗普已经表示不会再延期。
当然,特朗普的政策具有反复性。但即使印度能把与美国的关税谈判拖到10月以后,其妥协的空间也不大。
一方面,莫迪虽然在2024年印度大选中胜出并第三次出任印度总理,但他所属的人民党在议会失去了多数席位。因此,无论出于个人人设还是维护支持度的需要,面对印度农业可能遭受美国农产品席卷的可能性,莫迪没有什么让步空间。
另一方面,与拜登时期极力构建联盟体系的外交战略不同,特朗普政府追求“美国优先”和双边大国关系,印度的国际战略地位因此已有所下降。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印巴空战后的敏感时间点,特朗普高规格接待了到访的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这是美国总统首次在没有巴基斯坦政府高级文职官员陪同的情况下在白宫接待巴基斯坦军方领导人。
印度或许能在停征美国科技企业数字税、购买美国能源和军火等方面作出更大让步,但与特朗普要求印度开放市场、改变外交战略的目标相比相差甚远。因此,即使特朗普今后下调对印关税,恐怕也极为有限。
对于莫迪来说,目前的状况对其政治权威当然是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提醒人们,对于美国在对印谈判中把关税问题当作地缘工具的“试验”,必须给予高度警惕。阅读全文>>>
编辑 刘喆 设计 朱静晖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