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黄土地上的非遗课堂 ——第八届全球华语朗诵大赛陕西集结营延安行
日照新闻网
2025-07-30 17:35

当腰鼓声在黄土高原上响起,当红纸在指尖绽放花朵,文化的根脉便跨越山海,在心灵深处扎下了根。7月29日及30日,第八届全球华语朗诵大赛陕西集结营的39名华裔师生走进陕北大地,在1938街区腰鼓的震天鼓点与剪纸的镂空光影中,在壶口瀑布的滔滔浪声中迎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鼓声如雷,唤醒黄土血脉

集结营首站走进安塞文化艺术馆,系统观摩国家级非遗安塞腰鼓的千年传承。馆内通过历史实物、图文史料及珍贵影像,生动呈现了腰鼓从古时助威鼓舞士气到民间祈福,再到国庆盛典的发展脉络,讲解员详细的为营员们介绍腰鼓的历史演变:“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打击乐器,安塞腰鼓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称为‘根植于黄土地的艺术’。”

随后营员们穿过安澜门,走进延安1938街区。街区里青石板路两旁充满陕北剪纸、布堆画、小米娃娃等多种传统手工艺品。深入街区,复原的七大礼堂、光华商店、新华书店,瞬间将华裔青少年们沉浸式带入1938那个热血又文艺的年代。

来到街区中心的舞台前,非遗传承人现场示范击鼓技法。营员们系上红绸腰鼓,跟随老师的讲授,从分解动作练习再到一连串的紧密合上,鼓声欢快节奏分明,正如苏轼诗中所描述的“腰鼓百面如春雷”。大家紧随步骤认真练习,在铿锵鼓点中感受黄土地的生命律动,感受这“狂飙”了千年的乐器带来的无尽魅力。

纸生万象,剪刻千年祈愿

当日下午,研学活动聚焦于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剪纸,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延安剪纸。来到展区,营员们被琳琅满目、寓意吉祥的剪纸作品所包围。非遗传承人指着其中一幅讲解道:“石榴多籽的图案,寄托着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朴素愿望,这些看似简单的纹样,都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黄土高原人民生活的艺术写照。”营员们凝神倾听,对这门指尖上的艺术所承载的历史与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课上,非遗传承人执剪示范,讲解剪纸技艺的精髓:“剪纸讲究‘千剪不断,万剪相连’,线条要流畅,构图要饱满,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纸张翻转间,石榴抱籽、莲花吐蕊的图案渐次绽放,引得营员们赞叹连连。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营员们兴致盎然地开始了自己的剪纸体验。“下剪刀要稳,手腕要随着线条转动,”老师耐心的指导着,营员们沉浸其中,纸屑纷落如蝶,象征吉祥的葫芦、团花等纹样在红纸上渐次绽放。

壶口观澜,母亲河畔叩响文明记忆

清晨的壶口瀑布,浊浪排空,声震如雷。当金色的朝阳洒向晋陕大峡谷,奔腾的黄河水裹挟雷霆之势从断层飞泻而下,激起漫天水雾,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天下奇观。营员们肃立观瀑台,凝视这承载五千年文明的浩荡洪流,神情激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滔滔黄河畔,琅琅诵读声。营员们身处黄河的惊涛声中,忍不住吟诵李白《将进酒》中的雄浑诗句。朗诵声与震耳涛声交织共鸣,有营员激动地表示:“只有站在真正的黄河面前,才能真正触摸到诗句中磅礴的生命力。”黄河之水从壶口瀑布泄落,激起的不仅仅是浑浊的浪花,更是血脉相连的文化之源,恰似文化支流终将汇入母亲河的怀抱。

厚植情怀,少年共续华章

30日午后,营员们乘坐大巴返回西安。车窗外,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如历史画卷般展开,车厢内,文化寻根的思考仍在延续,营员们交流着此行感悟,纷纷表示收获满满。集结营领队老师总结道:“亲眼所见、亲手所触的体验,远比书本上的描述更加震撼和难忘。看到孩子们全情投入地击鼓、专注细致地剪纸,我能感受到一种文化基因被唤醒的力量。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对于他们理解中华文化、维系与祖(籍)国的情感纽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夕阳映照下的黄土高原,浪声虽远,但那份激越的豪情已在营员们心中激荡,剪纸的红纸虽已收起,但那跃然纸上的美好祈愿已悄然融入他们的记忆。此次非遗研学活动,不仅丰富了第八届全球华语朗诵大赛陕西集结营的体验内容,更为华裔青少年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根与魂的窗口,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来源:日照新闻网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