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重读《我们仨》:在时光驿站里点一盏长明的灯
新京报 编辑 王硕
2025-07-29 17:51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择优展示。

三里河的寓所成了人生逆旅中的驿站,而文字为飘散的云霞筑了巢。


初读《我们仨》,未解杨绛笔下“客栈”的深意。重读方悟,那纸页间流淌的,何止是一个家庭的悲欢,更是一盏穿越烽火与浮沉的明灯,在无常人间照亮永恒的精神归途。杨绛将人生凝成笔墨,将情感藏于素朴叙事之中,教人懂得,真正的经典原是这般“淡极始知花更艳”,清冷里沁着暖意。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开篇如宣纸晕墨,洇染全书底色。杨绛笔下的家,从不是雕梁画栋的殿宇,而是用相守的晨昏与共度的书页垒成的茅舍。钱锺书打破台灯后孩子般的惶然,女儿圆圆伏案的剪影,灶上煨着的那碗莲子羹……时光摩挲间,琐碎泛出温润。亲情不直抒,细节自言语:“紧闭的嘴拉成一条直线,扯出一丝淘气的笑。”“没了眼镜,可以看到他的眼皮双得很美。”


这般白描恰似中国画的留白,在节制中涌动深情。古驿道送别最是触动人心。当病榻上的钱瑗用目光将母亲钉在门外,当钱锺书的船在薄雾中渐行渐远,杨绛笔下不见号啕,只有“踽踽独归的背影”和“心上凄楚”。这般隐忍的痛楚,反教人懂得亲情的珍贵恰是在困顿时,那句“不要紧”的默契。所谓家,不过是有人愿与你把艰辛酿成酒,将微光聚作灯。


全书最惊心处恰是最平静:“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逝。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克制的叙述,却闻其心壁碎裂。杨绛将痛楚炼成哲学:关于人生,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重读时才领悟书中梦境设置的深意。古驿道上的客栈是生命驿站的隐喻,病榻变作漂流的舟船,家成为需要寻觅的归途——编织成中国文学里哀而不伤的安魂曲。当先生写下“我还在寻觅归途”时,那孤独执灯的身影,竟把暮年活成了另一种启程。这份通透源于对存在的深刻认知: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书中记录的每一帧,都在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长度,而在相聚时快乐的感知力。


合上书页,窗外的玉兰正将花瓣撒向青石板。忽然记起杨绛写钱瑗幼时捡拾落花的样子,那画面穿过六十载风尘依然鲜活。生命会飘散如烟,但被真情淬炼过的记忆能成为琥珀。三里河的灯盏终会熄灭,可当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驿道上跋涉时,总记得有那样一个“我们仨”,在书香与亲情筑就的方舟里,为飘摇的世人点着一盏长明的灯。彩云易散琉璃脆,幸有笔墨筑归巢。


文/覃一栗 首都医科大学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柳宝庆


相关专题

“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