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生物多样性向好导致“人兽冲突”怎么办?生态环境部回应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牵
2025-07-28 14:35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一些动物种群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出现了“人兽冲突”的现象。对此,生态环境部7月28日表示,已持续改善栖息地环境,增加生态缓冲空间。


我国生物多样性从“防危止损”向“系统恢复”转变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表示,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2024年全国越冬水鸟总数量达到创纪录的500余万只,“高原精灵”藏羚羊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足10万只增加到目前的超过40万只,朱鹮从最初发现时仅有七只濒临灭绝,到目前突破1万只,万鸟竞翔。这些都充分印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显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从防危止损逐步向系统恢复转变,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中国贡献。


“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众多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依然简单、食物链网络不够丰富,尤其是顶级物种尚未完全恢复或仍处于受胁状态。”他说,坚持保护优先仍将是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总基调。


当然,随着野猪等部分野生动物种群快速恢复以及活动范围扩大,人兽接触的机会也在逐渐增多,局地出现了野猪等野生动物破坏农作物、捕食家畜、毁物伤人等事件,同时也发生非法下套捕兽、拉网捕鸟、破坏栖息地等违法行为。这些致害事件和违法行为都需要严加防范和监管。


多部门着手研究制定鸟类保护和野猪致害防控专项工作方案


为有效管理人与野生动物生活空间重叠,化解潜在风险,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部采取了多方面行动。


一方面,持续改善栖息地环境,增加生态缓冲空间。为了保留和改善野生动植物休养生息处所,生态环境部持续优化就地保护体系,协同林草等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生态系统承载力,为野生动物建设美好家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管理,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全国生态质量持续改善。连续8年持续组织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专项行动,减少人为干扰导致的野生动物扩散。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基本完成整改,实现动态清零。


同时,持续推进全社会联防联控,坚决打击捕兽贩鸟等违法行为。针对局地非法捕兽、捕鸟贩鸟等行为,林草、生态环境、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制定鸟类保护和野猪致害防控专项工作方案,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建立部门间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联合会商等联动机制,加强依法处置。


开展缓解人兽冲突的社区综合试点


“另外,我们也支持公益组织、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开展缓解人兽冲突的社区综合试点。”张玉军说。


在推动法规政策落实,健全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赔偿机制方面,生态环境部指导地方政府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等政策指南,开展野生动物致害监测预警、综合防控、致害补偿和赔偿等工作。云南、陕西等20多个省区市因地制宜,相继出台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明确补偿标准与范围。2024年,仅野猪致害补偿,财政支付资金超1亿元,惠及7万多户受损农户。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在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的统筹领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方案,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常态化监测评估,科学确定环境承载力,分区分类加强野生动物管理和种群目标调控;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和致害赔偿模式,普及野生动物致害科学防范知识,妥善解决野生动物致害、“人鸟争食”等问题;强化监督执法,加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力度,坚决打击非法捕猎、捕鸟贩鸟等违法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牵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环境监测单位出222份假报告“包合格”?最高法发布环资审判典型案例
第一看点
新闻多一度丨张学友演唱会撞上高考遭投诉 当地回应
时事
陶 然:通过改革稳房价,可控缓慢下降是最好结果——深度解读房地产未来
新京号
如何应对孩子厌学与休学?
文化
最高法行政审判庭耿宝建:依法纠正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
时事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政策成果公布
第一看点
新闻多一度丨关于勃利县老虎伤人事件,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
时事
从无人知晓到明星物种,貉在上海成名只花了5年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