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研究生多读一年,谨防“水课”充数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徐秋颖
2025-07-27 19:44
学历的含金量,不在于读了多少年,而在于学到多少真本事。

▲资料图:多所高校陆续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引发了关注。图/IC photo


7月27日,#多所高校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话题冲上了热搜。


据第一财经报道,近期,国内多所高校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其中宁波大学法律(法学)学制由2.5年变3年,华中师范大学拟将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学制从2年调整为3年,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统计和金融专硕学制从2年改为3年。


此外,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也有部分专业做出类似调整,目的也都是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专硕的社会认可度,增加就业竞争力。


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里,网友吵翻了天。有人说这是“镀金”,多读一年不过是多交一年学费、晚一年挣钱;也有人觉得这是“炼金”,学生能学得更扎实,就业竞争力增强了,企业也能招到更合用的人才。


这场争论背后,其实是在追问一个更根本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到底是为了“赶时间”还是“提质量”?


过去,专硕被调侃是速成班——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实习、写论文、找工作,样样都要赶,结果样样都可能“水”。企业抱怨学生纸上谈兵,学生也委屈,“不是我不想学,是根本没时间练手。”


延长学制,本意是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金融专硕生,直接在金融机构的实验室里研究区块链跨境支付;南昌大学的翻译硕士,能完整参与一个跨国项目的本地化流程。多出来的一年,如果能让学生真正把知识用到实处,那这时间花得值。


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高校都能把这一年变成就业竞争力。有的学校只是把原来的两年课程拉长到三年,甚至塞进《审计史》这类不痛不痒的课。学生吐槽:“多读一年,不过是多听一年水课。”这样的延长,就没什么必要了。


要看到,延长学制,对学生的成本账是实实在在的。多一年学费、生活费,普通家庭得多掏几万块;晚一年就业,还可能要面对职场年龄门槛的隐形歧视。


对高校来说,延长学制不能只是时间游戏。如果配套跟不上,比如,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导师还是放养、课程换汤不换药,那么学制再长,也炼不出真金。


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个别学校把延长当创收手段,三年学费比两年上涨30%,学生却感受不到增值服务。这种延长只会加剧“学历通胀”,让硕士头衔越来越不值钱,遑论社会认可度、就业竞争力。


总之,延长学制不是目的,提升培养质量才是。与其纠结几年毕业,不如思考怎么学好。


对学生,应该给予选择权。 有的人适合快节奏,两年就能达标,何必拖三年?南京师范大学试点“文献阅读考试”,通过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江西财经大学“2+1”模式,后一年完全用于实践或科研,学生按需选择。这样的弹性,才是对人才的尊重。


对高校,关键在于真改革。 上海交大允许企业认证置换学分,西安外国语大学把课堂搬进企业实验室……这些尝试证明,延长时间的价值,在于把学和用真正打通。如果只是把学制拉长,却不改培养模式,就像给老牛车换新轮胎,效果好不了。


对社会,要打破唯学历惯性。 企业总抱怨学生眼高手低,但招聘时又非硕士不招。延长学制后,企业不能还是只看文凭不看能力。企业与高校合作,让学生有机会边学边干,毕业就能上岗,这样的协同育人,才是破解“学历通胀”的正道。


学制延长,本意是让研究生教育少些速成、多些深耕。好的教育,应该像炼金术,时间只是火候,关键看投入什么料。


总之,学历的含金量,不在于读了多少年,而在于学到多少真本事。当教育不再纠结几年毕业,而是关注几年成材,学制改革才算真正成功。


撰稿 / 丁慎毅(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卢茜

相关推荐
高考621分的“瓷娃娃”和她的支教老师
时事
张秋子:选择中文系,就要相信同道与先贤|我和我的学科
文化
孤儿助学扩面提标,民政部全学段保障|新京公益4月播报
公益
扫清神话,她依然是这世间的传奇 | 纪念林徽因逝世70周年
文化
逝者|周秀鸾:曾起诉知网的那位教授走了
时事
“行走的马列字典”陈先达:真理的探索有时会灼伤探索者的手指
时事
痴迷植物的首师大副教授顾垒:“我相信知识可以讲得更好玩”
教育
架“有形之桥和无形之桥”,开学第一课茅玉麟讲父亲茅以升的故事
教育
热门评论
大仙
5天前
水不水与时间长短没关系!学生质量堪忧教师质量同样堪忧,只有"师高弟子强,徒弟才能称霸王"!只涨时间,学费,不涨质量等于"图财害命"!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