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30年前的承诺,毕淑敏:女性要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新京报 记者 刘思维 编辑 甘浩
2025-07-26 17:29
从军医到作家的转变,源于一个誓言。当毕淑敏活着离开昆仑山时,她面对苍茫山脉立下承诺:“有一天我会拿起笔来写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这个承诺,她用新书来兑现。


在7月11日举办的2025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绽放·她力量”女性公益活动现场,73岁的毕淑敏老师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这本书承载着她对昆仑山的承诺,记录着那些“只有云知道”的故事。活动现场,这位曾经的藏区女军医、如今的著名作家,用平静而有力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如何从雪域高原走向文学世界,又如何将女性关怀融入写作生涯。



“我们根本没有来得及开放,直接被命运砸成了松柏。”毕淑敏这样形容自己和战友们的青春,她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为保卫祖国边防的一员,上到海拔5000米的高原之上。5000米海拔,相当于三个泰山绝顶的高度,那里氧气稀薄,环境恶劣,年轻的战士们用生命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初登高原那一年,毕淑敏16岁。作为西藏阿里军区第一批女战士中的一员,毕淑敏在那里度过了11年。“我年轻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能活到73岁。”她说,“高寒、缺氧,加上随时可能牺牲,能活到30岁就不简单了。”许多战友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用他们的身体作为国界的界标”。


从军医到作家的转变,源于一个誓言。当毕淑敏活着离开昆仑山时,她面对苍茫山脉立下承诺:“有一天我会拿起笔来写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这个承诺,她用新书来兑现。


毕淑敏女性意识的萌动,源于一次特殊的诊疗经历。当时,阿里军区某位司令员患病,多位医生因畏惧而不敢用药,延误了治疗时机。初出茅庐的毕淑敏果断用药,最终治好了司令员的病。


“毕淑敏可惜了。”大病初愈的司令员看着她叹息,“可惜你是女娃娃。”司令员坦言,若是男性,可以培养她成为参谋长,但因为是女性,这些机会“全都瞎了”。“那是第一次因为我的性别感到一种深刻的悲伤。”毕淑敏回忆道。


作家、心理学家、内科主治医师毕淑敏。


30年前,毕淑敏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会议期间,漫步在街头时,一位女性专家问她两个问题:你认为这个世界上男女是否完全平等?她想起了多年前那位司令员讲的话,于是回答:因为我是女性,所以不能像男性一样得到成长发展的机会,世界上确实存在性别不平等。学者又问她:你是否愿意为女性争取性别平等发声?当时,她回答:“有生之年,我当竭尽全力为女性发声。”


从那以后,毕淑敏的写作有了双重使命。一方面,她继续书写昆仑山上的故事,记录战友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坚守,“不但付出了缺氧、高寒、吃不上蔬菜的代价,甚至付出了生命。”另一方面,她开始关注女性成长、女性苦恼,“女性要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昆仑约定》的创作过程充满艰辛。为了完成这本书,毕淑敏四次住院。“我要好好活着,继续努力。”谈及未来,她这样写道,“在世界上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努力奋斗,尽量少留遗憾,给人间多一点温暖,多一点力量和希望。”


毕淑敏的故事诠释了“绽放”的深层含义。在昆仑山上,她和战友们用生命绽放出保卫祖国的力量;在文学世界里,她用文字绽放出记录历史、关注女性的力量。从军医到作家,从“女娃娃”到为女性发声,她的每一次转变都是对生命可能性的探索。


“当我们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不平等,当我们意识到这种不平等,我们当努力奋斗。”毕淑敏的话语掷地有声。


新京报记者 刘思维

编辑 甘浩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思维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liusw@bjnews.com.cn
相关推荐
“绽放她力量”:当女性成为作家、博导、奥运冠军,或者普通人
公益
廉价救命药的代价:美国仿制药的前世今生
文化
大戏看北京6月23-29日文艺资讯丨孟庭苇演唱会浪漫启幕
娱乐
​骨折日记:疼痛教会我的
文化
23个热点问题,一篇速览外交主题记者会
时事
2024,他们离我们远去
文化
你是否有记录身边经历的习惯?| 从角落里走出的身边写作
文化
为什么脱口秀需要更多女性参与?
文化
研究外卖骑手七年:一位社会学者的亏欠与自我重建 | 专访孙萍
文化
《校园之殇》:直视伤痛 拯救心灵|北京文学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