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小城看中国⑧ | 沧州河间:在细分赛道上定义中国精度
新京报 记者 田杰雄 编辑 高静
2025-07-25 17:57

在华北平原腹地,河间深嵌于京津石三角核心。它曾是西汉河间国都,毛苌于此传讲《诗经》,文脉悠长;亦是“三北”要冲,古道纵横,商贾云集。当现代工业的浪潮奔涌而至,河间在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的张力间,找到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产业进化之路——以变废为宝的循环智慧、锐意创新的制造雄心与指尖淬炼的匠心情怀,刻下当代印记。

 

河间的特别,在于它拒绝被简单定义。它是毛苌讲诗的乡塾,也是电缆穿梭的智能车间;是古村落里口口相传的古训,也是再制造流水线上精密仪器的低鸣。这座城,既有古卷的沉香,又有钢铁的意志;既安守一方水土的厚重,又敢向世界敞开怀抱。它不喧哗,却在时光的河床上,以特有的方式讲述着属于北方的深沉与坚韧。


航拍的河间市再制造产业园。河间市委宣传部 供图

 

点铁成金:百亿市场的废件涅槃术

 

工厂里,汽车旧件堆积如山,再精密组合的配件,也要在这里“打回原形”——拆解成最细微单元的个体。再经过十几、二十多道工艺的筛选、打磨和加工,技术会赋予它们新生。

 

这座冀中平原上的小城,正澎湃着“变废为宝”的产业脉动。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再制造产业,历经数十年深耕,如今已汇聚176家企业昼夜运转,构成了国内循环经济版图上的耀眼一极。支撑其发展的,是京津冀地区近2400万辆汽车保有量和华北、胜利等四大油田源源不断的废旧资源,恰逢国家《“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东风,为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这里,每年有超过1400万台再制造的汽车起动机和发电机走下生产线,不仅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更将其中30%以上的产品远销至欧美、日本、中东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支上万人的专业回收队伍,如同敏锐的“城市矿工”,活跃在全国各地,编织起一张高效的旧件流通网络。他们年回收各类汽车旧件约30万吨,几乎涵盖所有零部件类别,使河间稳居国内汽车旧件集散地的头把交椅。

 

河北长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检测零件情况。河间市委宣传部 供图

 

王猛,是河北长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他讲述,在他的车间里,超过一万种汽车配件经历着重生之旅。200多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用精湛技艺和严格流程,每年创造着超过1.6亿元的营业收入。

 

“‘再制造’与‘翻新’是两个概念。”王猛在这一行干了半辈子,他说,区别于专注于表面处理的“翻新”,“再制造”需要通过拆解、清洗、检测、修复、测试等诸多环节的标准化工业流程,赋予旧件第二次生命,使它们达到品质、重量与原件无异。

 

车间的运转,是经验智慧与科技力量的完美融合。一个看似微小的线圈能否焕发新生,往往依赖于老师傅们数十年积累的敏锐判断;而每个关键部件最终的“去留”,则交由精密的检测设备和长达二十余天的装机耐久试验来“铁面”裁决。每一件合格出厂的产品,都贴上了可追溯的标识,并严格遵循由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主导制定的17项国家标准,走向全球市场。

 

河间的再制造版图,远不止此。距离王猛的车间仅两条街,亚洲顶尖的数控机床精度可达2微米,加工一个直径近1米的巨型钻头,过去耗时漫长,如今仅需一个多星期。这正是河间另一大特色产业支柱——特色装备产业的缩影。这里的产品线涵盖石油机械、PDC系列钻头、非开挖钻头及工具等,其成功研发的近钻头工程参数测量系统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

 

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张福祥介绍,他们的钻头广泛应用于华北油田及国内外钻井、油气开采和城市非开挖工程,年产量约60%出口海外,同时也是国内“三桶油”的一级供应商。近年来,公司依托“刚体敷焊二次强化”“胎体热熔二次塑型”等核心再制造工艺,将废旧钻头的利用率大幅提升至70%。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等离子熔覆、激光熔覆等技术,在钻头磨损部位精准熔覆0.2毫米的强化合金层,使得再制造钻头的硬度反而超越新品,使用寿命延长了40%,真正实现了“浴火重生”。

 

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河间市委宣传部 供图

 

这种“废墟上的创造”,正是河间产业哲学的生动写照。这座城市的再制造传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历经数十年深耕,已在汽车配件和包括石油钻采的特色装备两大领域形成了从旧件回收、分类处理,到精细再制造、严格检测、全球销售的完整绿色产业链。2024年,全市再制造企业创造了145.4亿元的营业收入,近5万从业人员在此奋斗。其中,上百家汽配再制造企业贡献了约80亿元产值,吸纳近3万人就业;石油钻采再制造企业的产品则远销世界各地。

 

智造脊梁:小作坊走出国门之路

 

如果说再制造产业展现了河间“变废为宝”的智慧,那么,河间产业版图的另一面——“创造与制造”的力量,则记录着从小作坊到行业翘楚的奋斗史。这份力量,同样源于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与河间人特有的韧性。

 

植根河间四十年的汽车配件产业,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成拥有424家生产企业、4.9万从业大军的庞大集群。沧州巨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它从白手起家的小作坊起步,如今已跃升为国内乃至国际商用车离合器及自动变速箱执行器领域的佼佼者。


沧州巨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负责人崔芹芹介绍企业生产情况。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走进其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智能化的生产线正以每90秒一套的速度,精密装配着集成式重卡AMT双片自调节离合器——这款产品不仅是国内商用车离合器领域唯一取得发明专利的产品,更被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改造装备名录。企业研发的自动变速箱离合器模块,在国内首次通过了严苛的道路试验,一举打破了欧美巨头对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的长期垄断。公司负责人崔芹芹与团队为此付出了十几年的光阴。

 

“适配重卡的商用车自动挡离合器技术,过去一直被欧美国家牢牢掌控,”崔芹芹解释道,国内外路况差异显著,尤其在云贵川等复杂路段,他们的产品往往“水土不服”,需要频繁通过回到服务站“学习”调整磨合。正是这种痛点,催生了企业的突破。崔芹芹说,由于企业长期专注于售后市场,积累了海量的实践经验和对国内道路规划信息的采集,他们成功对技术模块进行了本土化改进,精准解决了行业难题,实现了关键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在汽车配件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另一条“能量动脉”也在河间强劲搏动——电线电缆产业,正以更大的体量和精密的“脉络”,为现代工业社会输送着“血液”。

 

河间市一家电线电缆生产企业的工人在车间生产线上工作。河间市委宣传部 供图

 

这条“动脉”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末。近半个世纪的深耕,让河间线缆产业从萌芽走向繁盛。如今,196家企业汇聚于此,1.5万名从业者在此奋斗。2024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3.1亿元,占据了河北省市场份额的约30%,在全国版图上也稳占约2%。这份沉甸甸的成绩,不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产业深度与广度的体现。“中国电线电缆生产基地”“河北省电线电缆特色产业名市”是河间用实实在在的成就和政府体贴入微的服务,挣来的殊荣。

 

其中,常丰线缆作为领军企业之一,年营收超过45亿元,是河北首家能够生产用于特高压输电的110kV聚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企业。 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厂房建设期间,得益于属地政府的高效服务,“从厂房开工到正式投入生产,只用了11个月,‘河间速度’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从精密的汽车传动部件到支撑基础设施的万千线缆,河间的“创造”与“制造”双轨并驾齐驱,共同构筑起本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匠心淬炼:城市的韧性与品格在光阴中兑现

 

当电线电缆还在为城市输送能量,一种需要指尖温度与火候精妙掌控的产业,已在河间的熔炉中淬炼了近半个世纪——工艺玻璃制造,这门融合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行当,正诠释着河间匠人“方寸之间见功夫”的执着与追求。

 

这颗工艺玻璃的种子,早在五十余年前就已埋下。 在“知青上山下乡”热情高涨的年代,北京玻璃仪器厂的一批知青来到河间,将玻璃深加工的技艺传授给当地农民。这份宝贵的火种,悄然孕育着未来“中国工艺玻璃之都”的根基。

 

工人在生产车间内工作。河间市委宣传部 供图

 

五十年时光流转,技艺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果实。 走进河间明尚德玻璃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品无声诉说着产业的繁荣:涵盖工业仪器、耐热酒具、茶具、饮料器皿、日用品、室内工艺装饰品等六大类、上千种规格。馆长郎永超介绍道,不同用途的玻璃材质各异,门道精深。自1977年起步,这些精美的玻璃制品便成为河间出口创汇的主力军,远销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 仅2024年,就实现了9000余万美元的出口创汇。博物馆里陈列着河间玻璃与国博、康宁、星巴克、泡泡玛特等知名品牌合作的经典之作。然而,比这些看得见的产品更珍贵的,是几十年来匠人们对手艺的默默坚守与代代传承。

 

“直到现在,很多产品的关键细节依然离不开老师傅的手工制作。”郎永超举例说,比如茶壶、水壶的“嘴型”塑造——行话叫“引嘴”,就是一门极见功夫的手艺。“这直接关系到倒水是否流畅,收水是否利落。机器目前还替代不了这份手上的感觉。”这是匠人们倾注大半辈子,才能兑换的被时光打磨下的手艺与耐心。

 

这份源于匠心的耐心与韧性,早已融入河间发展的血脉,成为这片土地最深厚的滋养。 河间市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虽非华北油田开采的“主战场”,却凭借一股“白手起家”的闯劲,在几十年的光阴里,将一个个小作坊锻造成了领跑全国的产业龙头。

 

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河间人用耐心定义精度,以韧性打磨产业。再制造赋予旧件新生,特色装备势头强劲,汽车配件驱动中国车辆,电线电缆输送城市能量,工艺玻璃闪耀匠心光芒。实际上,河间的产业版图不止于此:绿色化工年收入规模庞大,保温新材料占据华北重要一席,连飘香全国的驴肉火烧也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独特滋味。八大产业,如同根植于河间沃土的参天大树,共同撑起了经济的广阔天空。

 

有人问起众多产业之中,哪些产业是河间最核心的“支柱”? 河间市委书记王丙林的答案是“全部”,“这八个产业,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都是核心”。在他看来,这并非简单的选择,而是市场与历史共同孕育的成果。它们养育着河间80万人口和7万多家市场主体,这座城之外,15万河间人奔波在全国各地,以敏锐的嗅觉为产业与发展打拼。“每一个产业背后,都有不少于一万名从业者的辛勤汗水,都牵动着多个乡镇的发展脉搏。这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河间活力的源泉。”

 

在王丙林看来,从匠心独运的玻璃器皿,到驰骋全球的汽车部件;从变废为宝的再制造件,到连通世界的线缆网络——河间的产业故事,关乎于耐心、韧性与智慧的奋斗。立足京津石腹地,拥抱时代新机遇。保沧高速贯穿东西,京九高铁设站推进,未来“一小时抵京”的愿景清晰可见。当黄骅港的货轮鸣笛启航,承载着河间的电缆与再制造件驶向全球;当雄安新区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河间正积极融入,成为其产业链条中坚实的一环。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高静

校对 付春愔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田杰雄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2025中国“宝藏小城”旅游报告》全文发布
财经
我与机器人一起跑半马:用脚步丈量科技与肉身的共鸣|新京报快评
观点
芜湖10位了不起的企业家专访来了!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