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精准治污背后,有这些“黑科技”支撑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编辑 张树婧
2025-07-24 17:13

北京市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新闻发布会7月24日举行,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近年来,北京市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一系列创新成果落地见效,支撑精准治污。从集中科技力量开展三轮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到研究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相互影响规律,大气治理“北京奇迹”炼成的关键节点,都有科技创新导航定向。

 

北京PM2.5来源解析技术在国内30多个城市应用

 

2024年,北京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下降65.9%。大气治理“北京奇迹”背后,就有科技力量支撑。

 

污染治理的关键是找到污染物的来源。蓝天保卫战中,开展PM2.5组分分析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北京市在全国首创综合源解析方法学,于2014年、2018年、2021年连续发布三轮PM2.5来源解析,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精准识别污染来源、污染成因。

 

“北京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发布PM2.5来源解析结果的城市。”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说,从2013年起,监测中心开始研究PM2.5来源解析技术体系,结合多种监测技术手段,融合国内外多种先进模型,创新构建了国际领先的PM2.5综合来源解析技术体系,实现了区域传输定量评估的重大突破和本地行业的精细解析,定量给出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等的贡献,有力支撑了科学、精准治理大气污染。

 

根据来源解析的结果和变化,北京市持续制定了2013-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8-2020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十四五”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彰显了大气治理“北京奇迹”背后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来源解析技术体系还在国内30多个重点城市应用,推动了我国重点区域大气PM2.5浓度的快速显著改善。

 

智能感知和识别,推送大数据线索问题1.6万余条

 

北京还建成“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新一代智能监测网络,开发“监管统筹、监测感知、监察执法”的“三监联动”智慧调度平台。日前举行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发布了“北京数字经济十大标杆应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驱动、三监联动”的生态环境新型治理体系入选。

 

据沈秀娥介绍,针对传统治理“分散而治”的痛点,该体系实现了“智能感知-智理数据-智能识别-智慧决策”的完整链条,建成“监测一张网、结果一张图、问题一张单、联动一体化”的集成管理和可视化平台,实现了多部门、多层级的紧密协作和高效联动。

 

体系布设有20余万个智慧感知点,创新应用20余种算法,目前已累计推送覆盖大气、水、土壤等多要素的大数据线索问题1.6万余条,精准度达到70%以上,支撑非现场执法比例提升至40%,执法监管效能大幅提升,成为生态环境治理当之无愧的“顺风耳”“千里眼”和“智慧大脑”。这项成果被纳入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的优秀案例,目前已向40多个省市推广。

 

排水“指纹图像”助力锁定污染源

 

针对水污染追因溯源难度大的问题,监测中心构建了多手段集成的水精准溯源技术体系。技术上,首创紫外-可见指纹图谱溯源技术,形成了国内首个紫外-可见指纹图谱数据库。

 

“简单地说,每种行业排水都有它的特征‘指纹图像’,我们通过监测水中污染物的吸收光谱,来画出它们的‘指纹图像’,再与指纹图谱数据库进行比对,便可以快速辨认出污染的来源。”

 

手段上,中心利用多元统计溯源模型,定量计算出各种污染源的贡献比,识别出生活污染、农业面源等对各项监测指标的影响有多大。“举个例子,降雨时,光谱站可以快速发现河道水质指标发生的突然变化,通过指纹图谱来识别污染源是生活污水还是农业面源,并进行报警。收到警示信息后,再用移动监测、走航溯源等方式迅速锁定上游排污口,精准锁定污染源头。”

 

目前,水质精准溯源技术体系已成功应用到了断面达标、河流消劣和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作中,是水环境“三监”联动的重要支撑技术,已累计推送2000余条溯源线索,有力支撑了水环境治理。

 

北京将开展空气质量中长期预测预报等研究

 

北京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减排空间也进一步压缩。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李丽娜介绍,未来,北京将聚焦关键问题组织基础研究,支撑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如重点开展大气颗粒物中硝酸盐迁移转化机制、空气质量中长期及精细化预测预报等研究。

 

同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支撑攻坚行动与低碳转型落地。如针对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难题,开展生活源VOCs(挥发性有机物)低成本、高效率的治理技术攻关;针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开展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等研究。

 

深耕数智化治理模式体系建设,支撑超大城市治理,如针对机动车监测数据集成不够等问题,研究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赋能,建立机动车排放立体监测网等。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张彦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生态环境部召开2025年美丽河湖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推进会
新京号
侧手翻、咏春拳到非遗傩舞,机器人“斗舞”决出世界大赛入场券
北京
央广网点赞山东德州:以“绿”为笔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新京号
丝玫瑰Silkrose:玻尿酸安全再升级,让美更纯粹
企业资讯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时事
喜临门为何选择强脑科技?AI睡眠科技互补下的战略共鸣
企业资讯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示范先行开创服务贸易新局
北京
大戏看北京8月文艺资讯丨建军节特别献礼,重现烽火革命岁月
娱乐
科创背后的金融力量:金融助力企业全周期发展
财经
标准化引领、数据赋能……各方共议打通双链协同“最后一公里”
科技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