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在《青春之歌》中感受信仰的力量和青春的使命
新京报 编辑 缪晨霞
2025-07-24 11:45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择优展示。

作为一名法律事务专业的大专生,阅读《青春之歌》让我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与青春的使命。这部红色经典以林道静的成长为主线,展现了青年一代在民族危亡之际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最终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书中对信仰的追寻、对理想的坚守,恰与法律人的职业精神不谋而合,给予我深刻的启示。


而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法律学子,我亦在校园实践与实习经历中,逐渐体悟到“法治信仰”与“青春担当”的现实意义。


林道静从迷茫到觉醒的历程,本质上是信仰的重塑。她逃离封建家庭后,经历了对爱情的憧憬、对现实的失望,最终在革命实践中找到了共产主义信仰。这种信仰的升华,正如法律人对法治精神的追求——它不仅是职业的准则,更是灵魂的支柱。


上课时,听民法老师讲述她曾经遇到一位因工伤索赔无门的农民工张叔。他的右手在工地被机器压伤,但包工头以“未签合同”为由拒绝赔偿。面对张叔粗糙的双手和绝望的眼神,她第一次感受到法律人肩上的重量。她说:“希望我的学生能明白,法律一定要真真切切地服务于人民,要通过我们这些法律人的坚守,让民众相信法律的正义。”我忽然想起书中卢嘉川被捕前说的那句:只要信仰不灭,希望就永远存在。那一刻,我明白了学法律的意义,明白了法治信仰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为弱者点亮一盏灯的坚持。


林道静投身革命时曾说:“个人的解放必须与民族的命运结合。” 这种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觉悟,恰是当代法律人的精神写照。


今年3月,我和同学参与了学校的“录制普法视频”活动。当时我们了解到,“美丽贷”通过“免费整形”“高薪招聘”等话术精准利用女性群体的容貌焦虑和经济需求,导致受害者陷入债务和健康双重危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拍摄了短视频希望以此告诫大学生警惕“美丽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尽管时代不同,青年人的责任始终如一:用专业知识守护社会的“毛细血管”,虽然青春是短暂的,但责任是永恒的。


林道静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实践中完成的蜕变。这启示我们,法律人的成长同样需要实践淬炼。法律条文是静态的规范文本,而实践是赋予其生命力的动态过程。正如《民法典》第10条“习惯可作为补充性法源”所示,立法者早已承认实践对法律的活化作用。若机械套用条文而忽视现实情境,反而违背法律精神。可能导致条文沦为“僵尸条款”。法律条文是框架,实践则是填充血肉的智慧。


合上《青春之歌》,林道静的身影与当代法律人的使命逐渐重叠。她的青春因信仰而炽热,我们的青春则因法治而厚重。看到在社区调解室为邻里纠纷耐心释法的学长,在法律援助窗口与聋哑人用手语交流的学姐……我总能想起书中那群高唱《国际歌》的青年。他们用热血浇灌理想之花,而我们用法律守护人间烟火。


梁启超曾言:“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我们需以书中青年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依法治国的浪潮中。无论是调解纠纷的基层岗位,还是守护正义的司法前沿,我们都要以“笔为犁、法为剑”,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青春篇章。正如书末所呼,“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


文/睢泽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王心



相关专题

“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

相关推荐
铸魂强军路 共叙鱼水情——“八一”前夕,北京援藏指挥部慰问子弟兵
新京号
东城区教育系统举办第十五期中学生业余党校暨第二期少年先锋团校培训班
新京号
觉醒的代价
教育
北大青年志愿者与思政实践团队师生学习热议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精神
新京号
登陆央视!我省创作出品的电视剧《浴血荣光》今晚开播
新京号
扩散 | 该你上场了!界首青年速来组队!
新京号
走进国家高新企业,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企业资讯
太阳宫地区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系列活动
新京号
新一届青联委员中的“数字面孔”:腾讯沈丹、快手宋婷婷、搜狐陈昆等担纲
企业资讯
同心同行 相伴成长——2025年京藏疆青蒙“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东城区科技夏令营开启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