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我省尚未报告本地病例!出门旅行请当心
大江资讯
2025-07-24 11:42
进入大江资讯阅读更多内容

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广东省佛山市也于近期报告了本地疫情,这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我省尚未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7月23日,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坦桑尼亚土著语,意为“变得扭曲”——描绘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屈背的样子。该病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主要流行于非洲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有哪些

 

基孔肯雅热是如何传播的?据悉,传染源为: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途径为: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伊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会在其体内繁殖(2-10天),之后带毒伊蚊再去叮咬健康人时,就会造成病毒的传播。易感人群为: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有哪些?据悉,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也就是俗说的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花蚊子”主要孳生在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感染后临床表现有哪些?据悉,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12天,多为3-7天。基孔肯雅病毒可对患者发动高烧、皮疹、关节剧痛等“三重攻击”。

 

高烧袭击: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

 

出现皮疹:半数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

 

关节剧痛:出现疼痛的部位主要是手腕、脚踝、手指、脚趾等小关节,可伴有全身性肌肉痛,疼痛剧烈。

 

 

旅行时要注意预防基孔肯雅热

 

安徽省疾控中心提醒,暑期是外出旅游的高峰期,也是蚊媒活动的活跃期,要注意预防基孔肯雅热。

 

出发前,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情况。出发前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的防护准备。

 

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行时,注意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在户外活动时,建议穿长袖长裤预防蚊虫叮咬,也可涂抹驱避剂,避免蚊子叮咬。临时居住场所应配备蚊帐或电蚊香等防护用品。

 

旅行返乡后,注意做好自我健康监测。从境外或其他流行地区旅行返回后,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果返回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诊治。

 

▍记者:王叶华

 

▍编辑:陈轶敏

来源:大江资讯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倡议书!面向所有芜湖市民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