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4日至17日在国家速滑馆举办。为服务好来自世界各地的赛队,本次运动会特别建设了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这在世界级人形机器人比赛中也属创举。从7月初投入使用到现在,足球配套区域每天都有十余支国际国内赛队进行人形机器人足球训练。
7月22日,新京报记者实地探访实训基地,其中室外足球配套区域内已有国内外多个赛队入驻训练,参赛选手们专注于算法优化和机器人调试,机器人“运动员”在绿茵场上踢球、传球,现场气氛火热。
17天高标准建设足球配套区,每天15支赛队在此训练
从30多摄氏度的室外走进位于速滑馆南广场的足球配套区域,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凉爽和敞亮。“人形机器人足球比赛训练,其实对场地的温度、湿度和光线的要求非常高,让机器人去外面随便一个场地训练,是练不出来的,它的定位和识别都会受到环境影响。”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组委会市场开发部部长、北奥集团董事长赵东伟告诉记者。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处面积约1800平方米的篷房,内设5块足球场,其中包括4块3V3场地和1块5V5场地。据了解,实训基地集赛队训练、产品测试、数据采集、技术验证为一体,也提供餐食和饮用水等物资,多方面支持和服务赛队。
这片绿茵地上,机器人运转声、代码敲击声、队员讨论声交织。正在训练的人形机器人头部和四肢呈现黑色,躯干则是银色。它们步态稳健,弓步带球,转身传球,在门前调整射门角度,一举一动均出于自主决策。头部的摄像头实时捕捉场上动态,金属关节在草坪上活动,步伐起落间发出和绿茵场接触的声音,比人类的脚步声更重。训练时,它们偶尔在碰撞中摔倒,但能自主起身并继续运动。场边,参赛选手盯着笔记本电脑上的代码和数据,随时记录并思考可以调整优化的地方。
国家速滑馆实训基地,参赛队员正在训练机器人踢球。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记者注意到,现场所有的机器人都是同一款机器人。据赵东伟介绍,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性,比赛所用的机器人均由大赛提供。“之前有的赛队编程能力强,但机器人硬件不行,大赛提供的这款机器人是加速进化机器人,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最先进的机器人之一,很适合足球比赛。”赵东伟表示,到本周末,实训基地将有共计约50台此款人形机器人供赛队训练使用,基本能满足现有赛队训练需要。
实训基地主要由“熊猫眼”核心区、室外足球配套区域和场景类测试赛区三部分组成。其中,室外足球配套区从规划立项到建成用时仅17天。“组委会能在赛前为机器人比赛提供这样的实训场地,在世界范围内也属创举。高效率建设实训基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赛队训练,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公众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足球赛事。”赵东伟表示,足球配套区域7月初投入使用以来,每天有15支队伍参加训练,累计完成300个队次的训练。
参赛队员正为机器人输入程序。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机器人“球员”自主对决,赛队训练聚焦定位、通讯和决策的优化
机器人足球项目作为本届运动会的焦点赛项,全程由AI自主完成,无需人工操作手柄,赛队事先写好AI策略,让机器人在场上自主决策、灵活应赛,不仅考验赛队对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环境感知能力的调试,更对团队的算法策略和临场应变提出高要求,堪称人形机器人综合性能的“试金石”。
充分的赛前训练对于任何比赛都是必要的,对于实训基地提供的环境和设施,来参加训练的赛队给予了一致好评。
来自阿联酋的赛队队员Ahmed Albreiki向记者表示,基地的设施和环境很好,能满足他们训练所需的一切。他们希望能赢得比赛,同时增加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知识、提升相关能力。“我们都有AI、机器人和电子工程领域的背景知识,通过研究和提升软硬件水平,为在竞赛中展现最好的一面做准备。”他说。
国外参赛队伍正在实训基地训练。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7月21日,葡萄牙队和日本队相继入驻国家速滑馆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开启机器人足球项目的赛前训练。7月22日,葡萄牙队也在实训基地参加训练,赛队队员Antonio Ribeiro表示,实训基地的空间大、机器人多,照明、空调等条件都很好,提供的食物也很棒,他们对此感到很高兴。来中国参加此次比赛,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带回实验室,继续研究和开发,改进机器人移动及协作能力。
来自北京建筑大学的赛队现场为记者上演了1V1人形机器人足球赛,没有手柄操作,两台机器人全程自主决策并进行踢球、抢截和射门等动作,颇具观赏性。尽管和人类球员比起来,人形机器人“运动员”的行动算不上快速,但锁定足球、前进、踢球的动作却十分精准。赛队队长是来自北京建筑大学机电学院的准研究生李祎文,他向记者解释了人形机器人足球赛训练的主要内容,他表示,目前赛队训练的重点在机器人的定位、通讯和决策战术方面。
北京建筑大学参赛队伍正在训练机器人踢球、传球。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定位是影响最大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调整参数、优化算法,来优化机器人的定位能力,让它定位更准确。在比赛中,通讯也非常重要,机器人队友间要共享位置,才不会出现彼此冲撞的情况。再就是决策和战术,包括我们怎么设定前锋和守门员,它们要有不同的决策方式。”李祎文说,他们希望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的技术水准,取得不错的成绩,也希望和其他国际国内的队伍加深交流。
现场还有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赛队,队长史睿文是一名准高中生。“能和国内外赛队同台竞技,虽然有些紧张,但也能交流技术、请教算法与机器人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他说。
“实训基地不是应运动会一时之需”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是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竞赛项目分为主体赛事和外围赛事,主体赛事侧重人形机器人技能竞技,包括田径、足球、舞蹈以及物料搬运、药品分拣等竞技赛、表演赛和场景赛3大类21个赛项;外围赛事侧重趣味性和观众的互动性,包括乒乓球、篮球等5个赛项。
记者日前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了解到,目前,已经有百余支队伍通过线上系统完成了比赛注册。用于5V5足球比赛的“熊猫眼”核心区与场景赛训练区也将在本月中下旬陆续投入使用。
参赛队员正在测试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这些赛场和实训基地在运动会后是否还会继续使用?赵东伟回答称,这些场地并非应运动会一时之需,“我们已经有了综合的长期使用计划。”他说,未来国家速滑馆会打造富含机器人元素的新业态,实训基地是机器人元素的核心组成部分。赛后实训基地将常态化提供服务,在赛队训练、产品测试、数据采集和技术验证的功能之外,还将承担比赛场地的功能,举办一些机器人比赛。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优化数据采集功能,为机器人更新迭代提供助力。我相信实训基地会给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帮助。”赵东伟表示。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磊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