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穿越云贵川三省,最终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汇入长江。今年6月,新京报记者在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5年宣传活动时来到四川泸州。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019年起,泸州积极响应国家流域治理战略,泸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参与赤水河流域保护云、贵、川三省协同立法工作。从过去的“各管一片”到如今的“协同立法”,泸州市用法治守护一河清水,筑起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法治屏障。
泸州全市13个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流经云贵川3省4市,全长436.5公里,其中泸州市境内长229公里,主要流经叙永县、古蔺县、合江县3县45个乡镇。历史上,赤水河流经的云、贵、川三省沿线,遗留矿山多、小水电站多、河道生态流量不足,给生态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由于流经三省,赤水河的保护治理曾经存在各管一片、缺乏整体规划、信息不共享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泸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谋介绍,2019年起,泸州积极响应国家流域治理战略,泸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参与赤水河流域保护云、贵、川三省协同立法工作。
为了保护赤水河这条连接云贵川的经济动脉和人文纽带,2021年5月27日至28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同时审议通过了经三省协商一致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三省分别发布公告,明确自2021年7月1日起同步施行“共同决定”及“条例”。
在云贵川三省协同立法工作中,泸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参与,配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推进相关调研、征求意见、立法听证会等工作,聚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与区域协同等5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提出的“建立跨区域协同执法机制”等相关建议意见获得采纳。
“我们当时系统梳理了赤水河流域泸州段生态修复、泸州白酒产业污染防治,以及跨区域治理等一系列问题,形成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立法调研报告,为后来的共同立法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性材料。同时,后续围绕草案,我们也提出许多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并被采纳。”孙谋说。
2021年7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施行,“共同决定+条例”为赤水河这条“英雄河”“生态河”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为泸州市南翼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生态环境基础。
与此同时,云南省及贵州省的人大常委会也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以及各自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起同步实施,开启了三省共同保护赤水河流域工作新局面,实现了区域立法从联动到共立的跃升。
赤水河的法治实践是泸州市构建生态保障体系“四梁八柱”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一项项法规条例的出台施行,一个个规划协议的签订落地,为泸州市共抓长江大保护、共护清水向东流提供了日益坚实的法治支撑。2024年,泸州全市13个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其中,长江出川断面、赤水河入长江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沱江入长江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赤水河古蔺段两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古蔺赤水河畔的二郎镇,当地某酿酒企业投资兴建了吴家沟污水处理站。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本浑浊的生产废水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后,水质明显改善。
泸州市古蔺县赤水河两岸。新京报记者 吴为 摄
“酿酒所产生的污水,进水指标如COD(化学需氧量)浓度等,会比一般的污水更高,所以处理起来较为复杂。”吴家沟污水处理站运营负责人张少川介绍,吴家沟污水处理站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2000吨,并且根据白酒污水处理特性,后续增设许多深度处理系统,保证了公司废水100%达标排放。
该企业共有两座类似的污水处理站,使得企业废水日处理能力达5000吨,并执行《发酵酒精和白酒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7631-2011)中严格的直接排放限值。“我们通过污水处理厂升级、岸线生态修复与全流程污染防控,构建了‘水—厂—岸’协同治理体系。”该企业环保总监介绍。
古蔺县副县长李小波告诉记者,在流域治理方面,古蔺县开展全域化整治,关闭退出66座小水电消能电站,清理关闭17个码头、32家散乱污石材加工厂,完成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同时,当地正加速产业绿色转型,创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酒业清洁生产模式。全域关闭204家小酒厂、规范整改129家;同步淘汰小煤矿、燃煤锅炉,推进酒业清洁生产。
目前,赤水河古蔺段两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城镇雨污分流管网覆盖率达92%,县乡村三级垃圾收运及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