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收获后的秸秆、遗弃的瓜秧尾菜、园子里的枯枝落叶……这些农业废弃物如何处理?是否还有利用价值?又该如何利用?在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这些原本被当成垃圾的农业废弃物,通过晾晒、打碎、筛选、发酵、压制等不同工序,最终变成了宝贵的资源,用作燃料、有机肥、各种添加剂的原材料。
农业废弃物利用设备。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位于礼贤镇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里,经过初步粉碎的秸秆、瓜秧尾菜等,通过传送带进入机器,分别进入不同的处理环节,有的经过高温处理后进入巨大的好氧发酵池缓慢发酵,有的进入固化成型设备压制成颗粒或方块……
负责人李俊山介绍,处理中心自2022年8月建站后至10月正式投产运行,建有好氧发酵肥料化、颗粒燃料化、成型饲料化等多条生产线,现经过再次增加设备提升产能,达到年处理秸秆等农林废弃物4万吨以上。
“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许多传统认知中的废弃物,实际上都是宝贵的资源,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开发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秸秆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专家姚宗路研究员说。
过去几年中,中国农科院环发所与北京市大兴区农业农村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建设为依托,开展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秸秆尾菜资源台账构建和专题技术培训等,以科技助力大兴区高效推进秸秆、瓜秧尾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副研究员、北京市生态循环低碳发展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罗娟曾经多次在这里调研,并长期进行技术指导,她告诉记者,“在今天,绿色低碳发展早已经成为共识,合作社、农民等主体对农业废弃物科学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事实上,在更广泛的区域内,类似的故事也在不断发生。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大兴区农业农村局全力提升秸秆、瓜秧尾菜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一方面,持续优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结构,推动单一的直接还田利用向离田多元化、高值化利用升级,不断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引进一体化好氧堆肥、青(黄)储饲料、压块饲料、颗粒燃料等综合利用技术及先进生产线,改造提升处理点6处,增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能力。另一方面,将瓜秧尾菜等纳入全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中,摸底全区资源量及分布,推广就地就近肥料化利用等技术,购置粉碎机、筛分机等设备,稳步提升瓜秧尾菜的综合利用率。2024年,大兴区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8.5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9.59%,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瓜秧尾菜可收集量18.97万吨(鲜重),综合利用量达到6.11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32.2%,取得了显著成效。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