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当镜头成为孩子的“第三只眼”:一场关于影像美育的先锋实验
新京报 记者 代文佳 编辑 刘倩
2025-07-17 22:07
青海玉树扎芒小学的孩子们在“你看摄影助学计划”的指导下,用镜头记录高原生活。项目发起人孔若琛表示:“摄影不仅是技术,更是孩子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在数字时代,拿起手机拍摄已成为孩子们的“新本能”。但如何让影像从简单的记录工具升华为美育载体?7月5日至6日,第二届“通过影像艺术的儿童美育”研讨会在成都举行,这场由十余家公益机构联合发起的教育实验,揭示了镜头背后的教育革命。


研讨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影像的力量:从看见到主动表达

研讨会的首日活动以第11届iSTART儿童艺术节的展览导览开启。A4儿童艺术馆馆长李杰在介绍展览时强调:“影像工具的核心是让孩子表达自我,而非完成任务。”展览中,“共创乐游场”“动动动剧场”等板块展示了儿童如何通过摄影、动画等媒介进行创作。

青海玉树扎芒小学的孩子们在“你看摄影助学计划”的指导下,用镜头记录高原生活。项目发起人孔若琛表示:“摄影不仅是技术,更是孩子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山西平遥桥头小学美术教师王鹏飞则分享了将摄影与诗歌结合的经验:“孩子们拍摄后再用文字表达感受,这一过程让他们发现美就在身边。”

参与“你看摄影助学计划”的部分孩子们。 主办方供图

影像与学科融合,打破传统教学边界

圆桌讨论聚焦“影像艺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西南民族大学动画系主任周舟介绍了动画工作坊如何帮助孩子通过身体体验学习知识。重庆市巴蜀常春藤学校美术教师吴雨航则展示了跨学科实践案例,如学生通过摄影结合地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完成“重构地理图景”项目。

“影像桥”项目教师罗龙吉分享了“寻找外星生物”主题课程,孩子们用微距摄影观察植物,并以科学视角描述其特征。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语文教师吕超则提出:“影像能帮助儿童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让表达更真实。”

数字时代的影像美育挑战

6日下午的讨论围绕“数字素养与审美素养的融合”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卫指出:“数字素养不仅是技能,更是安全、批判性地使用技术的能力。”杭州师范大学胡俊教授以乡村数字影像项目为例,强调“数字素养的核心是伦理,而非工具化使用”。

云南艺术学院汪洋分享了民族村落儿童通过影像记录传统文化的案例,而“Katta儿童影像艺术节”策展人毛姝则介绍了一个由儿童发起的动画项目“勇士猫集结令”,该项目将艺术教育与环境教育结合,展现了数字技术对社会议题的关注。

研讨会中,多位嘉宾提到影像美育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摄影师赵戈砺(童话爸爸)因女儿爱上摄影,进而将摄影课程带入乡村和福利院。他说:“拍照是鼓励孩子发现美并勇敢表达。”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周彦君则强调:“艺术的体验应基于儿童自身的兴趣和感知方式。”

李杰在总结时表示:“影像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儿童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媒介。这一代孩子天生具备图像表达能力,教育者应与之共同探索数字时代的可能性。”

新京报记者 代文佳 实习生 岳潘亚凡

编辑 刘倩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代文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八大戏剧矩阵、29部特邀剧目,2025阿那亚戏剧节剧目全揭晓
娱乐
大戏看北京5月12-18日文艺资讯丨京剧《四重境》展国粹新韵
娱乐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话剧《远方的拉萨河》谱写雪域青春史诗
娱乐
大戏看北京4月7-13日文艺资讯丨话剧《林则徐》讲述不朽传奇
娱乐
从“妖术”到艺术:一波三折的中国早期照相发展
文化
动态 | IM青春放映,来邂逅青年影像的新力量!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11月25日-12月1日文艺资讯丨唱响对党深情
娱乐
大戏看北京11月18-24日文艺资讯丨昆曲《西厢记》韵悠长
娱乐
大戏看北京10月28日-11月3日文艺资讯丨北舞展演季开启
娱乐
大戏看北京11月文艺资讯丨舞剧《人间四月天》展现林徽因传奇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