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在你我的生活中
象征着童真与快乐
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和学部君一起
走进这项传统的民间技艺


▲扫码看看,好运相伴~
▲风筝飞扬,心情舒畅
1
风筝历史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的多线风筝。

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根据史书记载,风筝的最初功用是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转向娱乐,并逐渐走向民间。
明清时期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
2
风筝地图
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风筝的制作有几大派系,北京、天津、潍坊、南通都赫赫有名。

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其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扎燕、硬翅、软翅、对燕、拍子、串儿、筒儿。
在绘制艺术上,它讲求“意匠”和“迷笔”手法。尤其是扎燕风筝,更采用拟人画法,不仅画面色彩鲜艳,令人赏心悦目,而且笔法细腻多变,刻画形象夸张而逼真。
3
风筝制作
以传统方式制做风筝极需耐心。从选材开始的每一步,扎、糊、绘,都是非常精细的活儿。选材时要挑选柔韧不脆的竹材,小心削磨。描画时经常要反复上色,才能够做出立体鲜活的感觉。
风筝做成之后还要试飞,看是否能够迎风平稳,中线不偏,否则放飞时摇荡俯合,必然坠落。

复杂的步骤要求风筝手艺人怀有极大的热爱和耐心,能忍受长时间在工作室里精磨细画。
秉持传统手艺的专业风筝制作人现在已经不多了,但他们都努力维系着一条从过去牵来的线,用心做风筝。
2022新年伊始,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推出“每日一福”系列融媒体视听产品。“每日一福”系列融媒体产品覆盖一年365天,将日历、节气、祝福语等样态与各地特色物候、人文习俗相结合,在传递温暖祝福的同时,更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系列融媒体视听产品通过受众参与式互动的崭新形式,打造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新形态。
手中一根线,不仅放飞好心情
也是千年历史的牵系
天气晴好的夏日
一起去放风筝吧!
来 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编 辑/刘湘琪
校 对/刘 喆 陈倩茹
主 编/韩 飞 董华茜
监 制/丰 瑞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