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以来,主产区小麦收购价呈现持续下行态势,普麦主流成交价较6月底并没有明显的生长,甚至部分地区还下跌了。
本该上涨的小麦,却出现了下跌。价格波动背后,既有季节性消费规律的作用,也暗含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调整。
对于广大种植户而言:当前价格回落是短期回调还是趋势性下行?当前制粉企业开机率不足,会持续压制收购需求吗?贸易商"随收随走"的模式下,何时出手才能规避卖粮风险?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看看本篇内容,希望有所收获。
小麦价格下跌是多重市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面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
夏季高温的天气下,尤其是今年北方多地感到“超级高温”的情况下,居民主食消费习惯转向清凉食品。
比如华北、黄淮等主产区面粉销量环比下降幅度不小,终端经销商提货量减少。
再加上,高温湿热环境下,还会加剧面粉储存风险,中小型经销商备货意愿低,进一步压缩流通环节的补货需求。
尽管小麦收购价下跌,但面粉终端售价却难以同步调整。中间环节利润空间被压缩,对于一些面企来说,宁可接受短期亏损也不愿增加库存。
学校放假面粉需求持续减少
7月起全国大中专院校陆续放假,以学校食堂为核心的消费需求大大减少。
据悉,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学校食堂,面粉日均消耗量预计减少约8成左右。
市场面粉需求降低,导致制粉企业开机率持续低位运行,中小型粉企因订单不足,部分生产线处于半停工状态,对于小麦的采购节奏放缓。
基层售粮节奏加快
今年新麦上市后,部分农户因种植成本上升(化肥、农药价格上涨)和预期收益下降,售粮进度同比加快。
有些贸易商采取"随收随走"策略,甚至出现了单日收购量不足往年一半的局面。
面粉企业虽有补库需求,但受限于面粉库存(平均库存周转天数25天),采购以1-3天用量为主,不愿建立中长期库存。
政策托底效应滞后
尽管河南、安徽、河北三省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累计收购托市小麦上百万吨,但政策传导也存在一定的滞后。
一方面,托市库点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农民售粮仍需短途运输,实际到厂价与托市价(1.19元/斤)存在0.01-0.02元/斤的价差;
另一方面,加工企业更倾向采购市场化粮源,托市粮流入口粮市场的比例相对不高,对整体供需格局影响有限。
贸易商风险偏好显著降低
受前期市场波动影响,不少基层贸易商出现经营亏损现象。
比如河南的一位贸易商说,6月收购的小麦成本在2380-2400元/吨,目前出库价仅2360-2380元/吨,形成"倒挂"现象。
在亏损压力的前提下,迫使部分贸易商缩短库存周期,从以往的30-45天压缩至7-15天,进一步削弱市场流通环节的“蓄水池”功能。
进口玉米拍卖挤压小麦替代空间
7月1日、4日中储粮分两批投放49.5万吨进口玉米,全部溢价成交,平均溢价超100元/吨,成交率达91%。
华北地区玉米价格稳定在2500元/吨左右,与小麦价差缩小至10-40元/吨,削弱了小麦的饲用性价比优势。
饲料企业采购策略从"小麦为主、玉米为辅"转向动态平衡,采购小麦的积极性降低,采购数量也减少。
尽管小麦价格具有竞争力,但饲料企业更倾向"低库存、高周转"模式。反映出市场对后期玉米供应改善的预期,尤其是巴西玉米即将大量到港的消息,进一步抑制了小麦饲用需求的数量。
小麦价格后市展望
当前小麦市场处于市场供需的博弈阶段。短期来看,托市收购和陈粮轮出将形成价格支撑。
但需求疲软和库存压力仍限制上行空间,预计主产区基层普麦价格1.20元/斤仍是“分水岭”。面粉企业会持续在1.20-1.23 元/斤区间震荡。
中长期需关注三个关键变量:一是8月开学季对面粉需求的提振力度;二是进口玉米到港量对饲用替代的影响;三是中储粮轮换收购的节奏变化。
预计在市场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小麦价格或在8月中下旬逐步探明底部,随后进入季节性上涨。
问问大家,你家的小麦已经卖过了吗?近期当地收购价有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波动?对于接下来的市场走向,你心里又有哪些判断?可以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