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外卖大战”重启,打开消费增量空间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 编辑 徐秋颖
2025-07-13 22:11
“外卖大战”并不是一次偶发事件,而是当前服务消费加快回暖、数字平台重构边界背景下的应然产物。

▲连续两个周末,外卖平台发起补贴大战。图/IC photo


“外卖大战”如火如荼,为炎热的夏日更添几分热度。


据报道,7月13日,美团公布最新数据,即时零售订单量再创新高,达1.5亿,随着订单峰值的到来,骑手单量和收入也双双增长。以7月周末为例,美团骑手日收入增长111%,超过40万众包骑手日收入超500元。


而在此前,参与“外卖大战”的另外两家平台京东和淘宝闪购也先后公布了相关数据,均创历史新高。在消费者端,也因大额补贴券的到来,不少网友纷纷晒图称喝到了0元奶茶。


外卖平台再次发起补贴大战,本身有其特定市场目的——从“即时零售”到“入口争夺”,一场全链路消费基础设施层面的较量正在展开。从目前看,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平台业务增长了,骑手收入增加了,消费者支付的客单价降低了,整个市场的消费热度提升了。


尽管“外卖大战”在表面上是一场平台之间为争夺用户、抢占入口的激烈角力,其动机归根结底仍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但从结果来看,它确实释放并激发了消费。因为补贴的催动,许多原本可能不会发生的消费行为,被催化为真实交易。


这些消费有的是源于“薅羊毛”心态,但也有大量交易属于用户内生的真实需求。企业在彼此“贴身肉搏”的过程中,开始推动用户即时消费习惯养成,让“日常琐碎”的小额需求成为被看见、被服务、被转化的新增量,成了扩大消费、推动内需的现实助力。


三大平台之所以对“外卖大战”寄予巨大热情,最关键之处在于,这并非一场对存量市场你死我活的争夺。“外卖大战”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个真实而巨大的消费增量市场。


传统电商是“网上买,快递送”,大多用于耐用品或可等货的商品,但即时零售解决的却是人们“现在就要、附近就有”的即时需求,覆盖了大量过去没有被电商覆盖的线下消费行为,同时这种消费行为,也并非简单地把交易从社区店铺挪到线上。


比如,消费者忽然想吃雪糕,没有即时零售的话,这种需求可能只是一种想法,稍纵即逝。但当即时零售网络深入千家万户,这种需求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内需和消费。


这实际上不只是消费的问题。商业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更高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盈利,而需求的满足又关系到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即时零售大发展与增加民众整体福祉并行不悖。


增量市场的明确,是几大平台纷纷加码“外卖大战”的核心原因。一方面,面对未来市场不容有失,另一方面,即便在“大战”中失利,相关平台仍有收获,其可以凭借海量的交易推进即时零售模式对用户的“启蒙”,可以加速骑手队伍的建设,加速网点仓储的布局、供应链延伸本地化能力的兑现。


无疑,这是一场良性竞争,类似的一幕在既往商业史上曾有多次上演,既加速了行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助推中国互联网业站上世界之巅。


“外卖大战”并不是一次偶发事件,而是当前服务消费加快回暖、数字平台重构边界背景下的应然产物。其既承载了市场转型的需求,也面对着新型供需的挑战。


在经济复苏仍面临挑战的今天,平台让利刺激消费,是市场机制活力的体现。要真正把这场竞争转化为长期利好,需要监管在守住底线,防止恶性竞争的同时,也能够加速新规则的探索,引导形成以良性竞争为主导的新格局;完善制度保障公平,让数字平台真正成为服务民生的基础设施。


只有市场竞争与监管治理合力,才能让消费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


相关推荐
500亿重注即时零售:淘宝闪购两个月破局,阿里大消费战略提速
科技
即时零售赛道“你争我抢”,能否为酒企线上转型打开更多空间?
消费
​转向“适度宽松” 政府工作报告定调今年货币政策实施方向
财经
五部门详解经济路线图:财政加码、货币政策精准、全力以赴稳外贸
财经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新京号
全文发布|政府工作报告
新京号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第一看点
报告解读|北京市2025年GDP目标为何是5%左右?
北京
互联网30年30物|一根网线连通世界 中国互联网30年蝶变
科技
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下半年稳增长政策仍有加码空间
财经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