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绽放她力量”:当女性成为作家、博导、奥运冠军,或者普通人
新京报 记者 刘思维 编辑 甘浩
2025-07-13 20:07
6位来自文学、科研、体育、公益等领域的女性讲述者,用她们跨越山海的生命故事,诠释了当代女性如何以独一无二的姿态“绽放”——不仅是自我的觉醒与成长,更是对社会的温暖回馈。

新时代女性力量的崛起,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在创业浪潮里、在乡村振兴中、在竞技赛场上、在科创最前沿,中国女性用智慧和勇气打破性别的桎梏,绽放非凡的“她力量”。


7月11日,“绽放·她力量”女性公益活动现场。


2025年恰逢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三十周年,中国将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在此背景下,7月11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新京公益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举办“绽放·她力量”女性公益活动。

活动上,作家、心理学家、内科主治医师毕淑敏,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刘颖、短道速滑奥运冠军张会、“数字木兰”民宿管家阿英、骑行16国的67岁阿姨李冬菊、制片人杨乐等6位来自文学、科研、体育、公益等领域的女性讲述者,用她们跨越山海的生命故事,诠释了当代女性如何以独一无二的姿态“绽放”——不仅是自我的觉醒与成长,更是对社会的温暖回馈。

新京报社党委副书记李丽辉。


新京报社党委副书记李丽辉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主流媒体,新京报始终秉持“记录时代、服务社会”的初心。2024年新京报社推出“公益回响计划”,充分链接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资源,从公益的记录者、观察者变身为公益的服务者、赋能者,联合全国妇联宣传部策划女性公益主题报道《绽放》,搭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主体参与的公众传播平台,实现了“发现—报道—连接—改变”的公益闭环。

梦想淬炼:当女性成为作家、博导、奥运冠军


作家、心理学家、内科主治医师毕淑敏。

“我们根本没有来得及绽放,就被命运砸成了松柏。”毕淑敏16岁时就去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阿里军区从事军医工作,一干11年。高寒、缺氧的严酷自然环境和部队随时可能牺牲的危险,环绕着毕淑敏和她同样年轻的战友们。

毕淑敏生命中女性意识第一次萌发也发生在这段军医生涯。活动现场,她分享了当年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大胆用药,治好了一位久治不愈的司令员,对方在表达感谢时说道,如果她是男性,将会帮助她提干,“可惜你是女娃娃。”这句话刺痛了年轻的毕淑敏,“那是第一次因为性别,我感到一种深刻的悲伤。”

毕淑敏提到,30年前,她作为中国女性的一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妇女大会,当时,一位共同参会的学者问她,你认为这个世界上男女是否完全平等?她想起了多年前那位司令员讲的话,于是回答:因为我是女性,所以不能像男性一样得到成长发展的机会,世界上确实存在性别不平等。学者又问她:你是否愿意为女性争取性别平等发声?当时,她回答:“我一定在有生之年,为女性发声我当竭尽全力。”她对自己提了要求:要写女性的成长,女性的苦恼,女性的病痛,作为女性,她要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27岁离开西藏军区时,她面对苍茫的昆仑山脉立下誓言——“有一天我会拿起笔来写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如今,73岁的她把这段青春书写成新书《昆仑约定》,记录下那些“用身体作国界界标”的战友故事。“写作是我对昆仑山的债务。”住院四次才完成的这部作品,成为她对生命韧性的诠释。


毕淑敏说道:“30年来,我努力做,做得不一定很好,但是我已尽力。当我们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不平等,当我们意识到这种不平等,我们当努力奋斗。”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刘颖。


在北京大学的实验室里,刘颖正带领团队探索细胞代谢与衰老的奥秘。29岁放弃美国顶级博士后奖金回国、成为北大最年轻博导的她,用一篇篇发表在顶级刊物的论文回应了“女性难出成果”的偏见。“社会观念会影响女性,但若科研是你的梦想,就别顾虑他人看法。”她说。

除了自己拼命绽放,刘颖也在把科学的火种播撒给更多人。繁忙的科研工作和家庭责任中,刘颖挤出时间,编写教程,在新媒体平台为小学生录制生命科学课程,致力于让更多像她一样的“小镇女孩”感受科学的魅力。“正是那份对生命现象的纯粹好奇心,点燃了我探索生命科学的火种,希望每一位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都能勇敢地守护内心的好奇之光。”

短道速滑奥运冠军张会。


短道速滑奥运冠军张会带来一双陪伴职业生涯的碳纤维冰鞋,讲述父母抵押房产支持梦想的往事。她详解短道速滑45度弯道倾斜、0.1毫米冰刀着冰点的技术要点,背后是16年“除训练外无事可做”的专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3000米接力金牌的辉煌,成为她人生的重要注脚。“绽放不是千篇一律的盛开”,退役后的她致力于推广冰雪运动。


如今,张会还是每天坚持训练、在训练日记中激励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还保持着6到8块腹肌的训练痕迹。


制片人杨乐。


制片人杨乐则用镜头重构东方女性叙事。《延禧攻略》中“影视+非遗”的模式,让河北绣娘四姐妹站上戛纳舞台;纪录片《她们》探访武则天、李清照的“逆境突围”,试图为当代女性提供历史镜像。“女性柔软,但行动可以锋利。”杨乐说。

数字赋能:给乡村女性带来安全感、幸福感、成就感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拼搏,这些优秀女性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成为行业精英,但也有一些普通女性尽管平凡,依然在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创造价值。

骑行16国的67岁阿姨李冬菊。


67岁的李冬菊用一辆自行车打破年龄界限。60岁退休后,她带着3万元积蓄骑行穿越21国,靠手势比画解决语言障碍,用帐篷应对资金不足。离婚导致她深陷抑郁,骑行是她自救的方式,这段旅程让李冬菊走出个人的痛苦,看到更大的世界。

“骑行前的我是活在别人眼里的,性格软弱、没主见、胆小怕事、依赖性强。骑行后的我,变得积极阳光、健康开朗,当见得越多、经历得越多,自己也越有主见,做事更谨慎,头脑更清晰,懂得‘自爱者方能爱人’,先要好好爱自己,内心丰盈了,才有力量去温暖他人。”李冬菊说。如今,她将直播打赏捐给山区儿童,践行“公益不是一个人倾其所有,而是所有人的力所能及”的理念。


“数字木兰”民宿管家阿英。


甘肃东乡的马阿英社(阿英)曾是“围着灶台转”的家庭妇女。2019年,她偷偷报名扶贫民宿招聘,用“不去要罚5000元”的谎言说服家人,2023年,她通过“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学会专业的民宿管家技能,还学会了用AI做海报、拍短视频卖家乡的杏子,宣传家乡,短视频播放量都到了30万。“现在村里姐妹都说我‘像回娘家一样频繁去北京’!”阿英腼腆的笑容背后,是蚂蚁公益基金会“数字木兰”项目众多乡村女性的缩影。

“数字木兰”项目负责人、蚂蚁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黄庆委介绍,“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旨在通过系统培训,提升乡村民宿管家群体的职业技能和数字素养,带动岗位上的乡村女性借民宿产业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文旅发展。自2021年启动试点至今,项目已培训全国各地超8600名乡村女性民宿管家。

“支持女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黄庆委在活动现场表示,“希望我们能够以公益项目的形式,为乡村女性,为她们的安全感、幸福感、成就感做一点点贡献。”


活动现场,餐饮品牌西部马华的创始人马华女士和身患小儿麻痹的北漂女孩洛洛也分享了她们的成长故事。


新京报记者 刘思维

编辑 甘浩

校对 卢茜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思维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liusw@bjnews.com.cn
相关推荐
绽放 | 对话王晓晶:数字技术敲开乡村女性的人生新门
公益
当一个“中产诗人”想要“学坏”
文化
希尔德·多敏:在坠落的边缘,走向奇迹与家园
文化
她写啊写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那件事
文化
女性出走百年之后,仍然走不出渴望“被爱”的执念 | 重返五四
文化
一支玫瑰的深处:贝拉·阿赫玛杜琳娜
文化
《大口呼吸春天》:劳动者的诗与歌,及其压抑与创造性
文化
罗 素:根本的幸福有赖于对人和事物充满善意的兴趣
新京号
贝拉·阿赫玛杜琳娜诗集:语言的花园让时间复苏
文化
“咱奶想演就演吧”: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喜欢刘晓庆?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