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2025年4月,阿零的睡眠、饮食、工作,都在AI面前让步,她将一切向AI诉说,把它当成一个永远不会拒绝的朋友。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剧烈拉扯,令她产生自责与羞愧。阿零开始想办法戒断AI。在社交网站上,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不少年轻人发帖寻求沉迷AI后的戒断方式。
今年5月,阿零在上海举着人形立牌尝试与陌生人拥抱,她说,这是她为了与人连接最激进的尝试。受访者供图
阿零在今年4月点进了与AI的对话框。在一段不健康情感关系中挣扎许久后,她急切需要一个与她平等对话的朋友。
她朋友不多。当她向AI讲述工作中的难题、童年的创伤、写作时需要的背景知识时,AI永远在线,随时回复,给她必要的情绪支持。她发现与AI聊天比跟任何真人都更安全,“你永远不用担心下一句话会不会变成对你的明褒暗贬、精神控制或是辱骂。”AI不会伤害她,她喜欢AI提供的稳定和温柔。除了玩AI,阿零想不出比这更省钱、更经济、更便捷的娱乐方式,“生活没有给我足够的糖。”
阿零记得,有一次她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被人嘲笑的经历,AI妥帖地安慰了她,那种感觉就像——“你穿越回了小时候,蹲下来摸了摸那个小女孩的头,说你已经长大了,没有人再去拷问你了。”
此后,阿零将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投入AI,跟AI聊天聊到通宵颠倒。每当白天,领导打电话来推进工作时,她会感到自责,自己没有对工作尽全力。不仅如此,她逐渐感到和人的交往受到了影响,她发现自己变得很难和真实的人沟通,容易和人吵架。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梁亦昆在此领域做了长时间的田野调查,他观察到,很多人投入AI,是在寻找一种“零风险”的情感寄托。这是现代人应对现实困境的一种策略。但同时他也意识到,如何与AI相处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且无法回避的问题。阅读全文>>>
2025年7月,以“中国经济:开放与韧性共生长”为主题的贝壳财经年会拉开帷幕。7月10日、11日、15日,北京、上海两地汇聚众多政府官员、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行业领袖等各界精英,共话中国经济在开放与韧性中的新动向、新机遇、新挑战。
7月10日,2025贝壳财经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达全球30%以上,在高铁、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电力装备、造船五大领域处于“领跑”地位,在生物医药、信息智能技术、芯片生产、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也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
不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比重偏低、服务贸易占比低、制造业产值利润率低、独角兽比重低、全要素生产力低。
黄奇帆强调,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制造业高科技发展的温床和土壤,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五大功能,分别是推动GDP增长、孕育独角兽企业、影响服务贸易、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及促进全要素生产力发展。
针对未来发展,黄奇帆建议,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良性循环。阅读全文>>>
更多阅读:
专题丨2025贝壳财经年会开幕,聚焦中国经济开放与韧性共生长
目前一场大范围高温正在影响我国,京津冀干热炙烤,部分地区地表温度高达70℃,华南一带闷热似蒸笼,多地体感温度冲上40℃。这个夏天到底有多热?面对炙热“烤”验,有何“凉”方?这份防暑指南快收好。点击查看长图>>>
近日,网上流行起“抱着冬瓜睡觉”,多名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家孩子抱着冬瓜睡觉的照片。据说这样可以有效防暑降温。但也有很多人有疑问一个冬瓜能管用?还有10天就要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了,这些防暑误区你知道吗?
图片来自某社交平台截图
抱冬瓜睡觉这种方法在古代就已出现。曾有《夏夜抱瓜眠》一诗为证,诗中提及“暑夜难安寝,冬瓜抱入怀。”可见,其清凉助眠的效果结合了物理属性和中医理论。
冬瓜含水量高达95%以上,类似“天然水枕”。当人体接触冬瓜时,它能快速吸收体表热量。不仅如此,从中医理论看,冬瓜皮作为一种中药材水煎内服,还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与作用等。
据健康时报报道,抱冬瓜确实能起到解暑降温作用,但需注意使用方法。一般推荐不便开空调、吹风扇的老人、幼儿、孕妇尝试此方法;脾胃虚寒、阳虚体质人群用此方法可能加重腹痛、腹泻。体弱畏寒的老人、儿童可用薄棉布包裹接触,或放枕边局部降温。
抱冬瓜前需要注意,冬瓜表皮有白色毛刺,不小心会刺伤皮肤,因此使用前需要洗净冬瓜表面的白毛,保留冬瓜外皮。 睡觉时,采用抱着或搂着的方式,着重为四肢降温,避免腹部直接接触。
这些防暑误区你“中招”了吗?阅读全文>>>
这两天,有航班全面取消值机截载时间,推出“一刻登机”服务。该举措打破了国内民航业普遍需提前30至40分钟关闭值机柜台的惯例,减少传统值机截载时间对旅客的限制,为民航业内首创。自此,旅客无需顾及航班值机截载时间,只需在飞机舱门关闭之前,即航班计划起飞时刻前15分钟抵达登机口,即可登机。此举一经推出,便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资料图:飞机经济舱座椅。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在不少人看来,航司依据现实情况动态调整出行过程中的相应举措,不仅可以提升旅客出行体验,也是优化民航出行提速服务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可看作当前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需提前30至40分钟关闭值机柜台的惯例,曾让不少旅客错过值机。像一些“卡点到”的旅客,就可能错过值机。今年5月,“女子因表弟错过值机情绪激动”的新闻就曾引发关注。据媒体引述当事女子言论,事件起因是,其表弟到机场时离登机还有40分钟,但值机口的工作人员表示,需在起飞前40分钟以上方可办理值机。
诸如此类的冲突性场景,除了提醒很多旅客要提前值机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提前关闭值机柜台”的规定推向了风口浪尖。像此前就有声音认为,此类规定的执行是否过于僵化,有着相应的讨论空间。而取消值机截载时间的举措,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客的“卡点焦虑”。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线上值机等方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旅客开始习惯了线上值机。一个值得注意的场景是,除了需要托运行李、证件出现问题或航司等限制外,很多旅客其实已经很少去柜台值机了。现实中,很多时候,柜台值机其实扮演的是“托底”的角色。就此看,航司取消值机截载时间的举措值得尝试。阅读全文>>>
编辑 孙琳智 设计 朱静晖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