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月球样品又有新发现!嫦娥六号揭示月背演化密码
新华社 原作者 胡喆 刘祯
2025-07-09 23:21

据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四项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这些成果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月幔演化特征,首次让人们得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关键证据,更刷新了人类对太阳系天体演化的认知框架。


——校准“月背时钟”。嫦娥六号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的1935.3克样品,首次证实月背采样区分别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经历了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月背的火山活动时间跨度广泛,整体上比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采样揭示的约20亿年前的岩浆活动更老。


——捕捉“月球心跳”。研究团队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数据,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解释:“这颠覆了磁场单调衰减的传统认知。”


——揭示“月幔沙漠”。研究表明,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三大构造单元之一,直径约2500千米,该撞击坑形成的能量大约相当于原子弹爆炸的万亿倍。通过研究,科学家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发现“撞击化石”。团队在月背发现新型岩石——南极-艾特肯撞击熔岩,吴福元形容:“这是巨型撞击制造的‘时间胶囊’,为研究类地天体撞击效应提供了绝佳样本。”


“嫦娥六号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填补了月球背面演化研究的空白。月球背面最重要的地质单元就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这种大型撞击到底对月球演化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是月球科学的一级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表示,这次的系列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的效应,这既是本次嫦娥六号研究的核心亮点,也是未来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当前,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表示,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是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随着更多“一手数据”获取,中国行星科学将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关锋表示,这些成果对月球演化理论提出了新认知。


希望更多的科学家利用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获取的地外样品和科学数据,取得更多成果、更多发现,造福人类社会,拓展人类文明。


编辑 刘喆

来源:新华社
相关推荐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发布,首次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时事
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岩石,揭示月球内部“异常贫瘠”之谜
时事
新闻8点见丨神十九乘组太空归来后首亮相;韩国前总统尹锡悦再次被捕
时事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又有新发现!为验证月球岩浆洋假说补上月背“拼图”
第一看点
嫦娥六号玄武岩揭示月球背面月幔更“干”
时事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预计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
第一看点
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专家解读
北京
重大突破!月壤研究确定月球最古老的撞击遗迹形成于42.5亿年前
第一看点
“月背样品”等入选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第一看点
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