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市碳普惠行动参与人数达560万,全国居首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磊
2025-07-09 18:19
公众参与企业平台的低碳出行项目,目前已累计审核碳减排量超过40万吨。

记者7月9日获悉,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助力首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北京市碳普惠行动参与人数达560万,是全国碳普惠活动参与人数最多的城市。

 

“低碳出行”碳普惠项目累计碳减排量超过40万吨

 

碳普惠是一种创新机制,对个人、家庭、社区及小微企业(机构)的自愿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自2020年开始,北京市以低碳出行场景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实施碳普惠机制。在北京,乘坐公交地铁、骑共享单车等日常绿色出行行为就能转化为“碳资产”,通过量化绿色行为减排量并提供激励。

 

北京已发布《北京市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等3个交通领域碳普惠方法学,支持开展了5个碳普惠项目。目前,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桔行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参与了“低碳出行”项目,中和新兴(北京)能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都物流有限公司分别参与了“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

 

其中3个公众参与的“低碳出行”项目参与人数超过560万。公众参与企业平台的低碳出行项目(如日常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时,平台会将这些减排量定期“打包”,经审核确认的减排量可在北京碳市场进行交易,目前已累计审核碳减排量超过40万吨。

 

项目实施方将从中取得的收益以不同形式、比例反馈给参与的公众、小微企业。例如高德软件有限公司通过低碳出行项目,将收集并经过审核后的用户减排量在碳市场交易,交易所得的收益可通过各种优惠券、代金券等物质激励,或公益捐赠的方式返还给参与用户。

 

《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9月起施行

 

《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次《管理办法》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碳普惠机制从试点探索向规范化、纵深化发展,明确规范各环节,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为低碳治理体系提供制度支撑。

 

《管理办法》明确,在低碳出行、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分布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个领域,符合条件的减碳行为将依据相关技术规范核算碳减排量,并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商业模式创新、绿色金融等方式获得价值激励。

 

《管理办法》包括总则、碳普惠方法学管理、碳普惠项目管理、减排量管理、监督管理、附则共六章35条。

 

其中碳普惠方法学管理,明确了碳普惠方法学实施分级管理与动态评估,优先支持低碳交通、绿色建筑等公众参与度高的领域。碳普惠项目管理,明确了对碳普惠项目实施分类管理。一类项目可通过碳普惠相关管理服务平台申请项目登记并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二类项目无需进行项目登记、可主动申请项目信息公开。

 

碳普惠减排量管理,明确了一类项目实现的减排量经审定可在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可用于重点碳排放单位配额清缴抵销、企事业单位及大型活动碳中和等。

 

《管理办法》鼓励各类社会公益机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支持碳普惠行动。同时,对低碳行为的激励,传递了“低碳行为有价值”的信号,旨在激发各类主体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汇聚起全社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合力。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磊 校对 张彦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生态环境部丁辉:打造中国ESG发展新格局,建议聚焦三大维度
双碳与ESG
山东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 | 全国低碳日
新京号
微众银行发布《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商讯
石景山区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三进”活动即将启幕,邀您共赴绿色之约
新京号
国内首个“青山公益城市森林”落地北京
消费
北京引领数字经济迈向数智经济
北京
一周碳要闻:氢能“破局”再迎政策活水(碳报第150期)
财经
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五大重点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北京
北京亮出去年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下一步怎么干?
北京
独家专访赵厚麟:北京数字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 亟须打造数字友好城市范式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