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发布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年前制定的规划纲要设定的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稳步顺利推进。总的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十四五”期间取得了哪些成绩?哪些数据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新京报帮你划重点。
图片来源:国新办官网
【经济发展】
我国“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我国5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也就是排名前3经济大省2024年的总量,超过长三角地区的总量,也超过世界排名第3国家的总量,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十四五”的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
郑栅洁表示,“我国这么大的体量和增量,又经受了世纪疫情、贸易霸凌等冲击,在这么大的基数上,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增长超40%
郑栅洁表示,我们“刀刃向内”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40%。
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首位
郑栅洁表示,“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表示,2021年至2024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较快增长速度,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
【民生保障】
“十四五”以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十四五”以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岁
周海兵表示,我国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助理)医生数从2.9人增长到3.6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岁。
“十四五”以来 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周海兵表示,“十四五”以来,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医保跨省结算更加便捷。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进一步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刚需兜底。
2024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
周海兵表示,2024年,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医师数从2.9人增长到3.6人。“十四五”期间,我们制定实施和动态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公平享有81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过4000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基础设施体系更加高效实用。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过4000亿元,今年有望再节约3000亿元左右,冷链物流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不但“长安”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拉萨、乌鲁木齐也不在话下。
另一方面,人享其行的现代生活更加触手可及。旅客联程联运更加快捷顺畅,出门旅游抬腿就走、转眼就到,早上还在广州喝早茶,晚上就到“尔滨”看冰雕。
【外商投资】
2021年以来我国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额已超“十三五”期间总额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2021年至今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十三五”期间总额。外资企业贡献了中国1/3的进出口、1/4的工业增加值、1/7的税收,创造了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
【绿色产能】
五年来“增绿”全球最多 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绿色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这五年的成效集中体现在增绿、治污、用能、循环四个方面。“增绿”全球最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我国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治污”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时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用能”更加清洁,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我们每消费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循环”快速发展,每年生产钢材中,有20%以上的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我国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
郑栅洁表示,中国坚定履行“双碳”承诺,单位GDP能源消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了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欧盟2024年碳排放总量的50%,中国的行动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比“十三五”末增长5倍多
周海兵表示,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
郑栅洁介绍,粮食方面,“十四五”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6亿亩,目前累计已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相当于黑龙江、河南这两个排名前二的产粮大省土地面积的总和,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能源方面,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即便是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用能最高峰的时段,群众用能需求也都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产业基础方面,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底气更足。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不断提高。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今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0.9亿千瓦,比“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翻了一番多,现在全国每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科技创新】
数个“第一”!“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加速中国科技创新的突破
郑栅洁表示,“十四五”以来,我们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制高点,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加上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全球领先,我们集齐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充分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科技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郑栅洁表示,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编辑 常江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