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陈鲁豫、张春:生活当中有许多寻常时刻,其实以后不会再来
新京报 编辑 张进
2025-07-04 16:18
人生还有别的可能性吗?你真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吗?你的人生是你的选择吗?《年龄是一种感觉》讲述了一位女性自25岁生日起,直到死去一生的经历,全书分为友情、爱情、亲情与自我成长四个主题,讲述了生命中的12个小故事。

近日,《年龄是一种感觉》新书发布会在深圳举办。该书的译者,资深媒体人、主持人陈鲁豫与心理咨询师、作家张春在活动现场,展开了一场关于年龄焦虑与“年龄自由”的深度对谈,畅谈对成长的感悟。


《年龄是一种感觉》新书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年龄是一种感觉》是加拿大作者海莉·麦克吉的作品,全文以第二人称“你”作为视角,讲述了一位女性自25岁生日起,直到死去一生的经历。故事用现代诗般的语言,串联起“你”生命中的12个小故事,走过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涵盖了友情、亲情、事业、个人成长、爱情等多个主题。

《年龄是一种感觉》

作者:[加]海莉·麦克吉

译者:陈鲁豫

版本:新经典丨南海出版公司

2025年6月

活动现场,鲁豫分享了自己与该书结缘的过程,以及该书对自己的触动。书中,父亲在给孩子发消息的过程中,渐渐不再附上自己喜欢的金曲,也不再要求孩子回复的故事,尤为触动她:

你还想知道,他怎么突然就不在邮件里给你转发歌曲了

你担心,他会不会有点埋怨你

但也有可能,他给了你自由,让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不必反哺

甚至,他的邮件你都不必回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一定是遗憾的,一定是来不及的。不管想过多少次要对爸妈更好,但你回过头去看,依然有些时刻会让你特别崩溃,就像有很多的事情想做,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鲁豫说,书中还有许多“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片段,如在主人公与父亲、母亲、哥哥在家庆祝自己25岁生日的时刻:

这个生日你会和父母、哥哥一起在家过,就是你小时候住的那个家

此时你根本想不到,这样的时刻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一句“以后也不会再有了”,让鲁豫意识到,“……生活当中有许多寻常时刻,其实以后不会再来。”

作为心理咨询师,张春更为在意书中所带来的强烈“治愈感”,在她看来,这正是因为它以一种叙事疗法的方式,将个人的经历变成故事讲述了出来,“只要把它作为一个故事讲出来,把它从混乱的千头万绪的生活里面抽出来,它就会治愈。哪怕你什么都没做,哪怕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故事讲出来,它就有用。”张春表示,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一天下来什么事也没干,会感觉到失落与无意义,然而,“今天跟昨天有区别,昨天跟前天有区别……你如何度过这一天又一天的时间?它是重要的。这件事情本来就有意义。”

鲁豫很赞同细节与重复的力量,“我始终认为,重复有必要,你把每天好像是一成不变的日子,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用具体到多少块钱的数字把它记录下来,不断地重复之后,就会产生某种莫名的力量……这本书之所以让大家都能够有很深的共情,恰恰是因为主人公其实是在生活当中没有经历太多惊心动魄的一个人。”

鲁豫分享了自己大学时期一个孤独午后的回忆:一个酷暑日的午睡时分,北京的家中只有她一人,知了声在窗外喧嚣,她感觉被世界遗忘,很委屈,很难过,感觉一切都很无趣。“那一刻我什么也没做,但那一刻我就明白了这种被落在喧嚣之外的时刻,可能会是人生很多时候的一个常态。这其实是很文学的一刻,它没有任何的意义,但它又意义巨大,又变成了一个可以反复咏叹回溯的场景。”

对谈中,“年龄”成为多次被提及的关键词。鲁豫直言,虽然刚过55岁生日,但她对这个数字几乎没有感知,“可能从第三方的视角去看,你会觉得55岁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我觉得这个数字跟我没有关系,我很少去想我现在几岁了。”面对张春关于“最喜欢的年龄”的提问,鲁豫认为,自己47岁之前的状态“是相对懵懂的,而且是糊涂的,更像是被一种力量推着往前走。”真正的转变发生在47岁之后,“变得更明确、更清晰,而且内心而言也更笃定,那种感觉是我非常喜欢的。”

在张春看来,“时间并不是一年一年地过,而是跳跃式地被某些关键节点所定义。”她用自己的体验来说明这种感受:“我对我的21、22岁都没有印象,我觉得自己是一下就到23岁,然后35岁,然后就43岁。”在她看来,人对于年龄的感知往往是非线性的,“我们会有一瞬间过完这一生。”

那么,如何面对衰老与容貌变化?鲁豫回应:“变老不是愉快的事,能够拥有55岁的阅历与30岁的状态当然是最完美的,但人生不是这样的。我可能呈现出跟我们想象当中的55岁的女性不一样的外在。比如说你的身材,你的感觉,你所谓的那种年龄,少女感或少年感。但我告诉我自己不要迷恋这个感觉,因为这个感觉一定会失去的。一个人,一个女性,她的先进应该取决于此刻做着这个事情,是你觉得很酷的,是你根本想象不到一个人在55岁、65岁还能够在做的事情,这个是我应该迷恋,要抓住、要努力的。人生有远远比保持年轻更值得你追求,更值得我们觉得被激赏的那样一种东西。”

记者/何安安

编辑/张进

校对/赵琳

相关推荐
哲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休谟与佛教有何关联?
文化
绽放|专访邓亚萍:不服输的态度永不止步
时事
一支玫瑰的深处:贝拉·阿赫玛杜琳娜
文化
在“卷”与“躺”之间,生活的世界还有哪些参考答案?|活动回顾
文化
扫清神话,她依然是这世间的传奇 | 纪念林徽因逝世70周年
文化
当读者不敢抬头,古诗词就成了“泥塑木偶” | 专访黄晓丹
文化
2024,他们离我们远去
文化
《维吉尔之死》:诗人维吉尔,为什么想要焚毁《埃涅阿斯纪》?
文化
老舍剧场微影评 | 电影《不止不休》:新闻人的信仰与坚守
新京号
这群中国教育制度下的优胜者,正在被成功学反噬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