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阴雨天气频繁,湿度相对较大。据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7月3日至7月8日,北京地区的湿度均在89%以上。
图片来自中国气象局官网
图片来自某社交平台截图
网友表示,这两天闷热潮湿的北京,让人感到陌生,“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黏黏糊糊”“北京居民终于也体会到回南天的痛了”。也有网友表示,北京是不是也有“回南天”?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什么是回南天?
严格来说,其实“回南天”并不是气象观测上的科学说法,而是民间流传的说法。其主要形容的就是每年初春开始的这种到处都潮湿得不行的返潮现象。
图片来自@国家应急广播
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区都是回南天的重度受影响区;此外,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地也会出现回南天。
从每年的二三月份到四月份,这些地区就会陆陆续续进入到可怕的回南天。此时,寒冷天气还没有彻底走远,时不时就会限时返场一把,将建筑物等的表面“冻”得冰凉。而暖湿气流也时刻待命,寒冷空气一走,暖湿气流就会立刻反扑。温暖湿润的气流一碰到冰凉的物体表面,水汽就会遇冷凝结成水珠,在各种物体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这种现象,其实就和冬天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眼镜表面起雾的原理一样。
图片来自某社交平台截图
图片来自某社交平台截图
因此,回南天的形成很看“天时”:首先,得有冷空气的长时间压制,一般来说日均温度低于 15 摄氏度的低温天气需要持续 3 天以上;其次,还需要暖湿气流的快速反扑,才能让水蒸气与尚未回温的物体表面来一场亲密的邂逅。
随着夏季的到来,虽然空气依然潮湿,但整体温度的上升会让物体表面的温度也跟着上升。此时虽然水汽依然会与墙面、地板等亲密接触,却不会出现渗水的现象了。
湿度之高历史罕见
专家:并非“回南天”
近日,北京阴雨天气频繁,湿度大,有市民表示毛巾、衣物都有馊味了。7月2日,“北京回南天”登上热搜,网友发布内容显示,北京这两天湿度较大,地铁步行通道的墙壁、地板上凝结出了水珠,很像南方潮湿的“回南天”。
目前,京津冀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的影响下,相当于提前体验了与常年“七下八上”相似的闷热潮湿。中国天气气象分析师霍云怡表示,近两天京津冀部分地区出现降雨,相对湿度高于70%十分正常;在暖湿气流的持续影响下,未出现降雨地区在午后相对湿度最低的时段,湿度也可达50%以上,夜间相对湿度达到90%左右也属于正常情况。
单从北京来看,气象专家尹炤寅告诉记者,这几天北京确实比常年同期湿度大。7月上旬,部分城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观象台的最小相对湿度常年平均值在12.6%,但这两天的最小相对湿度接近60%,且还会持续。他表示,这在历史上确实比较少见,但具体能到怎样的水平,得等观测到实际结果才能统计。
不过,北京这几天的天气并不算是“回南天”。“回南天”指的是每年2至4月出现在华南、东南沿海(如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先冷后暖”导致的水珠挂壁现象。冬末春初,南下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从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开始增强。冷空气影响时,室内墙面、地板、物品等温度下降,而冷空气过后,暖湿气流上来,遇到回温滞后、偏冷的墙面、地板等的表面,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出水珠,形成明显的“回南天”现象。
“散装”雨水持续派送
“黏黏糊糊”的天气还要持续多久?
据气象部门预测,7月3日至5日,北京多分散性降雨,最高气温维持在30℃以上,这种“黏黏糊糊”的闷热状况还将持续几天。
气象专家尹炤寅表示,这几天的潮湿的确很少见,北京的水汽比常年同期充沛,北京“回南天”短时缓解需要一场“下透的雨”,将大气中的水蒸气彻底变为雨滴落下;彻底缓解要等夏末,那时候北京将脱离副热带高压的控制。
据北京市气象局介绍,未来几天多分散性降雨,7月4日夜间到5日白天雨势相对明显,局地短时雨强较大,请注意防雷避雨,并及时关注临近预报预警信息。
雨后蚊子集体“开饭”?
速学这3招防叮咬!
近期,北京降雨频繁,连续降雨也使得室内外的蚊子加剧增多。面对“烦人”的蚊子,我们要怎么办?
最有效的方法——清除积水
首先要定期清理房屋外、公共设施周边及重点区域的积水,如垃圾站、排水排污管道等,做到不留死角。 其次,家里定期清理容易积水的物品或者角落,花盆等容易存水的盆盆罐罐要做到“翻盆倒罐”,避免积水存留。如需要储水,也要盖好盖子,水体存放不超过7天。
最安全的方法——防蚊用品
室内保证纱窗完好,平房或低楼层的家庭或单位可以安装纱门或者纱帘,卧室内可使用蚊帐等床上防蚊用品。
最应急的方法——防蚊产品
在各类五花八门的驱蚊产品中,含有避蚊胺、驱蚊酯、哌卡瑞丁和羟派酯这些成分的驱蚊产品(如驱蚊液、驱蚊水等)才真正具有驱蚊作用。
整合自中国气象局官网、气象北京微信公众号、健康北京微信公众号、人民网科普、新京报等
编辑 马浩歌
校对 张彦君